两化融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文:本刊记者
参与嘉宾:徐工集团信息技术部部长 张启亮
大全集团信息技术部总经理 徐慧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强伟
辽宁维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国义
北京京城鼎宇管理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 盘学军
北京中科辅龙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唐卫清
记者:首先请每位简单介绍一下本公司的情况。(成立时间、发展历程、主要业务、销售市场、公司规模、企业文化、行业地位等)
张启亮: 徐工集团成立于1989年3月,成立22年来始终保持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排头兵的地位,目前位居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前10强,中国500强企业第125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55位,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规模最大、产品品种与系列最齐全、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徐工集团年营业收入由成立时的3.86亿元,发展到2010年的660亿元,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位居首位。
徐工集团建立了以国家级技术中心和江苏徐州工程机械研究院为核心的研发体系,徐工技术中心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持续名列工程机械行业首位,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五部委联合授予“国家技术中心成就奖”。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100多个国外徐工代理商为全球用户提供全方位营销服务,徐工产品已销售到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9类主机和3类关键零部件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第1位。5类主机出口量和出口总额持续位居国内行业第1位。
徐工集团秉承“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的核心价值观和“严格、踏实、上进、创新”的企业精神。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等荣誉。公司党委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徐工集团已为抗震救灾、建设徐工希望小学等各类社会公益事业捐款6075万元,捐衣物14.9万余件,被国家民政部授予“中华慈善奖”,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
徐工集团的企业愿景是成为一个极具国际竞争力、让国人为之骄傲的世界级企业。徐工集团的战略目标是,到2012年要实现营业收入1000亿元,进入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前5名。
徐慧:大全集团是从事高低压成套电器、元器件、环保、高速铁路设备、新能源(多晶硅及太阳能电池)等产业的国家级大型企业集团,在江苏扬中市、南京江宁开发区、重庆万州区、北京高新区建有四大产业基地。现有23家子公司,其中7家是与德国西门子、德国默勒、美国伊顿、瑞士赛雪龙、丹麦安凯特等公司合资的企业。
大全是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部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863计划CIMS示范企业、中国机械工业100强企业和中国电气工业领军企业,中国电气工业自主创新名列第一,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称号。拥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国家能源研发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电气检测站。科技研发人员600余人,科技研发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居于国内同行业前列。我们的中低压成套电器、封闭母线、直流开关设备、桥架母线的生产规模、技术装备、产品档次均居同行业最高水平之列。其中,低压成套电器生产规模居于世界前列。
大全集团于2010年10月7日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今天的大全集团正以全球化视野、开放性思维、创新精神统领全局,坚持"多元化、品牌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发扬"诚信、敬业、创新"的企业精神,立足自主创新,着力做大做强,向着"全球大业,百年大全"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强伟:2005年10月9日,“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在唐山市注册成立。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项目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工程,是曹妃甸工业区两化融合的重点企业,于2009年5月21日初步建成投产,2010年底形成铁898万吨、钢970万吨、高附加值板材913万吨的生产能力。我们的企业目标是:三高、四个一流、三个示范 。 企业精神是: 创新创业、和谐共赢、追求卓越。企业作风是: 快速高效、严谨细致、深入扎实。
首钢京唐公司在工程建设和生产经营中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实际建设和谐团队、创建和谐企业,努力实现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努力实现员工与企业、社会的共同发展。
李国义:辽宁维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基于辽宁工业大学雄厚的科技实力创建的高新技术企业,始建于2000年,目前注册资本金1700万元,主营业务年收入8000万元、年利润额500万、上缴税金300万左右。辽宁维森是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企业,国家工信部系统集成三级企业,辽宁省电子工程设计施工贰级企业、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施工贰级企业、双软认证企业。公司依托辽宁工业大学雄厚的技术力量和人才优势,做“建筑智能化专家、行业信息化专家”的典范,为各行业信息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并成为信息化服务行业知名品牌,是辽宁省的经济名片。公司的主要业务包括:为各行业提供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信息技术服务,具体包括大型计算机网络系统、大型安防系统工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小区智能化系统工程、信息化系统运维服务、信息化工程设计咨询、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等;软件系列产品包括区域协同医疗、医院信息系统系列产品、信息系统集成平台、仿真培训系统、考试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考勤管理系统等;物联网系列产品包括KJ261型矿山人员定位管理系统(专利产品荣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监狱服刑人员定位管理系统、现场设备巡检管理系统等;机电一体化系列产品包括电动汽车四轮驱动控制系统等,该产品成功的在深圳、北京新能源汽车展会上展出。
公司的企业文化包括公司使命 : 为用户提供周到的、零距离的信息技术服务;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软件产品和电子产品;使用户的工作更加方便、快 捷、高效;为员工创造发展空间,提升员工价值,提高工作生活质量;3、为股东:回报股东长远利益;为社会信息化建设做出维森人应有的贡献;为学校和师生提供良好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公司远景:高科技的维森、全国知名的维森 、可持续发展的维森。人才意识 :人才是公司的核心资源;你有多大本事,给你搭建多大舞台。用户意识 :我们存在的真正价值是拥有用户;准确识别用户的需求,为用户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让用户得到超出期望的满意;一次合作,终生朋友。危机意识 :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 营销理念 :先卖信誉,后卖产品;有1%的希望,做100%的努力;迅速反应,立即行动;成功源于点滴的细节之中。持续发展 :正确的战略、有效的措施、不断的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品牌意识 :以诚为本,创造维森百年品牌!创新理念:求是创新,铸造维森一世辉煌!团队理念:志同人和,打造维森精英团队!企业精神 :拼搏进取,锻造维森企业精神。诚信理念 :信誉就象价值连城的花瓶,一旦落地打碎就再也不能还原。质量意识 :一个卓越的公司源于它一点一滴的卓越。十种美德 :智慧、公正、坚韧、节欲、友爱、向上、勤奋、正直、感恩、谦虚。
盘学军:北京京诚鼎宇管理系统有限公司(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信息所,以下简称“京诚鼎宇公司”)于2004年成立,是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是经工商部门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京诚鼎宇公司是一个充满朝气、技术实力雄厚、实践经验丰富的现代化企业,是专门从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过程控制系统的管理咨询、软件开发、实施的高新技术公司。目前已经形成具有技术研发、系统设计和项目总承包一体化的专业技术队伍,为用户提供先进和高性价比的企业信息化全面解决方案。
公司秉承“通过理解和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为客户创造效益、赢得市场和实现自我发展”的经营理念,以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的优良作风、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在承担项目的过程中,始终为用户着想,替用户排忧解难,顾客满意度达到100%。
京诚鼎宇公司一直为钢铁行业的“两化”建设做不懈得努力。迄今为止,国内钢铁企业有20多家在使用L3管理系统;而L2过程控制系统则为国内钢铁企业60多家、国外4家提供优质服务;在中国钢铁行业高速发展的时代,公司承接大量的工厂设计业务,为钢铁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目前,京诚鼎宇公司已经获得20项软件著作权,4项软件产品,获冶金行业软件设计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获2010年中国金属协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并于2010年获得“双软认证”。
唐卫清:北京中科辅龙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7月,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为转化科研成果、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而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中科辅龙在成立之初不仅获得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知识产权注入支持,而且更拥有一支由9名博士牵头组成的具备坚实技术基础,长于研发创新的优秀团队。
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鼓励下,中科辅龙成功地走过了创业之初的艰难时段,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公司的注册资本从最初的210万元增加到2500万元;到目前为止净资产7000多万元,人员从最初的12人发展到160多人,90%以上的员工具备大学本科学历,团队充满活力和富于创新精神;公司自主研发的两大系列软件产品(工程CAD系列,信息化系列)逐步成熟,为公司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公司管理也日臻完善。
公司拥有高新技术企业、双软认证企业、ISO9000认证、系统集成三级等资质。PDSOFT 3DPiping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殊荣,并使中科辅龙成为了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软件企业。不仅如此,在2010年12月,中科辅龙联合清华北大等高校共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
中科辅龙的发展目标是从目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工具产品的软件公司提升为具有系统自主知识产权平台和工具,代表中国在流程工厂CAD产业领域内技术及服务最高水平,在流程工厂CAD产业领域内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型公司。
中科辅龙有信心面向未来,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领先的软件服务机构,为您,为实现我们共同的梦想---科技辅助中国而奋斗。
记者:(对IT企业)再请每位介绍一下本公司在为推进两化融合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或成功案例),最新推出的产品或服务。
(对用户企业)再请每位介绍一下本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历程、现状、规划和主要成就。
张启亮:徐工集团是国家“863”计划CIMS重点推广应用企业和国家“863”机器人主题产业化基地,拥有国家经贸委、海关总署和税务总局认定的首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国首批博士后科研工作试点企业。
多年来,徐工集团作为一个典型的装备制造业工业企业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在努力寻求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工业化推动信息化的道路。早在“九五”、“十五”期间,徐工集团成功实施了CIMS一期、二期工程及国家“863”机器人主题项目、国家“九五”“863”计划自动化领域唯一的重点项目“徐工机器人化工程机械现代集成制造应用工程”;国家“十五”“863”一期重点项目“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工程”,并成为国家“863”计划CIMS重点推广应用企业和国家“863”机器人主题产业化基地。
九十年代中期,各分子公司开始推行Fourth Shift、ORACLE等MRP系统的实施,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企业组织格局的限制,原有系统是以各分子公司业务为主,都是单模块的应用,没有集成、共享性差,并存在重复建设的情况;徐工集团2008年投资3亿多元,启动了徐工集团信息化整体提升工程,围绕落实企业战略和核心业务,实现研产供销服、管理与控制、业务与财务全价值链的深度衔接和协同集成,优化和深刻变革了传统的业务流程、管理方式和经营模式,为企业快速扩张、快速复制打下了坚实的管理基础。
走工程机械智能化发展道路,采用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产业,徐工集团紧紧把握信息化条件下的生产和服务、管理和决策以及研发和创新三大主线,探索了一条适应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以“两化”融合为基础的企业信息化创新发展路径,在中国机械制造行业独树一帜。
徐工集团的信息化建设受到工信部、制造业同行和IT界的高度评价。2008年徐工集团被江苏省信息化产业厅列为首批“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试点单位”。2009年被评为中国最佳信息化实施项目, 2009年度中国信息化建设年度优秀企业,被工信部评为中国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标杆企业。2010年徐工集团被工信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江苏省分别授予“两化融合标杆示范企业”,同时信息化整体提升工程被评为最佳项目实施奖,徐工被评为“两化”融合领军企业,获得部级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2项。
徐慧:主要工作:
1、在设计制造领域,实现了以CAD/CAE/PDM为核心的应用和集成,将传统功能设计延伸到性能设计、优化设计和协同设计,着重加强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管理,实现了工艺设计、车间管理、数控加工的应用和集成。
目前大全集团全面普及三维、二维CAD软件并自主开发成套仿真设计软件系统,并在原有设计软件基础上,加强产品结构、工艺的优化设计,实现企业内部及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协同设计。
2、在内部资源管理领域,进行了以ERP/SCM/CRM为核心的应用和集成,实现了企业内部信息集成、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集成。
大全集团通过国家863重大计划课题《面向离散制造的电器成套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研究与应用》等相关课题的研发与成果应用实施,并联合清华大学、江苏大学共同开发了面向集团企业的信息集成和协同的软件支撑平台,在此基础上成功开发了集团财务管理、集团营销管理、集团采购管理的应用系统,并在企业成功实施,从总体上实现了集团企业间和企业内的各应用系统单元的集成。
3、在供应链管理领域,逐步实现了以大全集团龙头企业为中心建立上下游企业业务协助服务支持平台(即供应链管理平台),实现支持企业间采购、营销、服务等业务协同模式,支持企业间高效的业务管理和信息的透明。
大全集团通过国家863目标导向课题《基于价值网的企业间业务协作服务支持平台研究与开发》等相关课题的研发与成功应用实施,分析了以大全集团为龙头企业的产业链结构的组成和特点,构建了基于价值网的企业间业务协作服务支持平台的原模型;完成了基于价值网的企业间业务协作服务支持平台设计和开发工作;完成了支持企业间采购、营销等业务协同服务的典型软件工具集的设计和开发工作;并在大全集团相关价值网企业群中得到成功实施应用。
最新推出的产品:
公司自主研发的母线远程服务系统,将远程协助、即时通信、服务管理与CRM有机结合,为企业和客户提供一个方便、高效、安全、规范网络服务平台。该系统具备实时监控、数据维护、预防报警、故障处理、数据挖掘和客户沟通等功能特点。
强伟:谈到信息化的建设,首先就要考虑信息化的定位,我们是定位于实现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一条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途径,深入发掘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然后支撑整个公司的经营管理。我们对信息化的认识并不仅仅只是把它看做IT,信息化由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始终区别于信息化技术平台和信息化本身以及它的实质,在运用当中我们也会把他们区别开来。
我认为企业信息化实际上主是利用先进的指导思想,通过流程为载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充分发掘信息资源,实现我们企业经营管理技能的优化,这是我们的想法,也是根据首钢和唐钢的信息化实践总结概括出来的。我们的信息化开展主要是这样的:
第一期,即我们单位筹建的时候,公司要经过管理的优化和先进,首先就面临着组织结构和组织职能的建设。在这里,我们做了一个管理流程体系的设计,这个设计本身也是应用了信息技术。我们把企业分为4个流程,通过企业的战略和他的一二级流程的描述,再由一二级流程去映射企业组织,同时我们根据母公司的企业实践,把我们信息平台支撑的作用,机能都可虑进去,这样一来,我们第一个阶段即构建我们我们公司的组织机构和职能的目的就达到了。
由于首钢京唐是国家十一五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企业需要大规模的建设。我们充分利用了母公司的经验和技术能力,全面构建了企业基建的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管理。这在中国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中是首次,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它使我们的业务流程,大量的数据能够有效的保管,然后分类。比如说我们管核算的要比传统工程少10倍的人员,并且我们的一个工程可以分解为几百个工程,同时可以把工程的进度,付款等全部管理起来,这对统计计算有非常大的好处。
在第二个阶段,我们结合企业在投产前,对企业实施的全面信息化,继续分解3,4级流程,从而构建整个公司的流程体系。对这些流程体系我们真正做到了横向集成,纵向分解,由信息化平台进行支撑,应该说我们的硬件构造是国内最先进的联合企业之一,我们把ERP,MES和其他的专业系统联合建立起来,公司整个的生产经营都能立足于信息平台基础之上。公司自投产以来,完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这也是我们岗位定员的一个参照。
去年我们做了一个信息化系统和流程平台的验收,通过验收找到我们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去优化并形成惯例,每一年我们都会这样去做,再经过一两年的时间,我们就会达到在信息化平台支撑下的高效的,流程管理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这是从企业方面来看。从自动化方面来说,由于公司定位较高,整个公司的主要工序都有完善的一二级控制系统,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好的接口。下一步,无论是从宏观的管理方面,还是微观的信息资源利用方面,都会进一步的深化,这就是我们信息化建设的大概历程和现状。
李国义:两化融合在为工业企业服务的同时,也为IT供应商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多年来,维森致力于提升企事业信息化服务,结合工程实践,推出系列产品和服务。
1、企业异构信息系统整合平台
维森针对目前企业多异构系统存在的现状,融合了多项先进的IT技术,结合多家企业实践经验,推出了一套异构信息系统整合平台。该平台的突出特色为:在充分保证现有投资(现有系统无需任何改造)的前提下,实现高度的数据共享、集中展现、业务协同。
典型客户:锦西天然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锦天化)
该公司隶属于辽宁华锦化工(集团)公司,是集采购、生产、研发、营销、运输、管理信息化为一体的大型国有企业。在多年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先后投用了大大小小24套系统,从生产控制PCS系统到生产组织管理MES系统,再到企业管理ERP、CRM、EAM、HR、AMS、预算管理、合同管理等实现了企业全面信息化。通过实施系统集成平台实现了:
1)统一用户门户平台
2)统一系统消息平台
3)实现了统一的BI信息展现
4)统一数据共享平台
5)统一编码平台
6)统一接口组态平台
7)统一网络管理
2、物联网系列产品
物联网是互联网很重要的应用,也是‘两化’融合很重要一部分。维森现已推出矿山人员定位系统和化工现场设备巡检系统两套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产品。
(1)矿山人员定位系统
该系统基于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矿山人员定位系统,可对矿山入井人员进行实时跟踪和定位,随时清楚掌握每个人员在井下的位置及活动轨迹。如果发生灾变,还可立即从监控计算机上查询事故现场的人员位置分布情况、被困人员数量、遇险人员撤退线路等信息,为事故抢险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该系统支持Internet实时数据传输,可以实现煤矿矿务局市安监局省安监局分级监管模式,通过该系统各级管理者可以实时跟踪各煤矿企业的井下人员信息,能够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进而减少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2)化工现场设备巡检系统
该系统由标识卡卡架、巡检标识卡、信息采集器、巡检前端机和巡检管理软件系统五部分组成, 实现了定点、定时、定性、定量的巡检管理,可以实现从操作岗位到车间,再到企业的分级管理;系统对巡检过程和结果进行实时统计分析,各级管理者及时掌控巡检状况和设备运行情况,实现对巡检过程和设备运行同步管理。
典型客户:
(1) 龙煤集团七台河矿业公司东风煤矿
(2) 锦西天然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3) 山西寿阳博大京鲁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马尾沟煤矿
(4) 鲁能山西朔州山阴中煤顺通辛安煤业有限公司
3、运维服务
企业应用信息化的程度越高,对企业IT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就越高,当前单纯依靠企业内部人员以不能达到信息化管理的要求,维森适时推出针对企业IT管理的高端运维服务,包括小机系统,集群,大型数据库系统,网络集中管理,网络运行优化,服务器性能调试及日常维护等。几年来为多家企业提供运维服务。
(1) 锦州市医保系统运维
(2) 锦州市商业银行
(3) 锦西天然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盘学军:我公司结合工信部“两化融合”及国家“节能减排”等相关政策,推出了钢铁企业能源管理系统、高炉专家系统和大型转炉过程控制系统等新产品及相关服务。
首先介绍一下钢铁企业能源管理系统。
大家都知道,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能源消耗量约占全国工业总能耗的15%,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分别占14%和17%,是节能减排的重点企业。我国钢铁工业CO2排放量站全球钢铁工业CO2总排放量的51%,跟同行业比,紧次于电力、建材(水泥),居第三位。目前能源价格的调整仍呈上升趋势,这对于能源费用占企业生产总成本20%~30%的钢铁企业将是严峻的挑战。钢铁企业能耗控制技术已经从原来的工艺技术、能源回收、工艺控制向信息化技术过度。
利用能源管控系统实现节能是行业发展趋势。
工业和信息化部与财政部2009年6月联合下发的《钢铁企业能管管理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在未来几年内将在年产300万吨~500万吨以上的大中型钢铁企业中推广建设能源管理中心。
今年,我们公司又向建设部申请《钢铁企业能源计量和检测》规范的制定。
北京京诚鼎宇管理系统有限公司自主开发设计的能源管理系统结合母公司中冶京诚建设工程设计理念,从能源精确化设计、工序能耗精确化设计、全厂能耗精确化设计着手,实现了能管管控系统中的全面管理,功能包括:能源计量与监控系统、能源计划调度系统、能源统计管理系统、能源成本系统管理系统。基本实现能源的按需分配和在线可调,加快能源系统的故障和异常处理能力。带动钢铁行业的能源优化管理,促进行业节能降耗。
关于高炉专家系统。
高炉和转炉是钢铁企业的能耗大户,钢铁企业实现能源减排的重要任务首先要从高炉和转炉着手,我们结合自己的专业重点开发了高炉专家系统和大型转炉控制系统。
高炉专家系统可以及时准确的判断和预报高炉炉况,适时适度地采取各种调节措施,降低高炉冶炼过程中的能量消耗,保证炼铁生产的稳定和优化。目前只有国内几家大型钢铁企业使用了高炉专家系统来辅助生产。国内很多大中型高炉的生产操作都是靠工长的经验来进行,由于高炉生产的复杂性,在炉况异常时,这种凭经验进行的操炉往往会出现判断失误或者调节滞后。国外引进了外商的高炉专家系统,外商的专家系统一方面是价格比较昂贵,外方专家在中国的调试时间都很短,项目验收以后后期的维护运行比较困难;另外一方面外商的专家系统不能适应我国高炉的特点。
我们公司为了实现高炉生产状况判断自动化和操作标准化,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研制开发建立在人工智能、知识工程基础上的并且适合我国大中小高炉冶炼特点的专家系统。
自主研发高炉专家系统自投运以来,帮助炉长动态的了解炉况,及时的预报高炉的潜在异常并且给出调炉建议,保证高炉稳定,顺行,提高产量,降低吨铁的焦碳、煤粉等原料的消耗量,从而为钢铁企业节能降耗、低碳生产提供很大的帮助。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于大型转炉过程控制系统。
截止2009年底,全国120t以上转炉超过100座,转炉炼钢是目前国内主要的炼钢生产工序,约占全国炼钢生产能力的80%以上。因此,转炉生产过程的节能、高效必然对整个钢铁行业的节能减排意义重大。目前,国内应用的转炉过程控制系统95%以上是国外产品,但是国外公司提供的模型由于后期缺乏维护,在国内转炉上的运行效果,大多不能完全达到设计要求。
我公司研发的转炉过程控制系统系统包括转炉的静、动态模型,优化生产过程的各种工艺参数,实现转炉生产过程全自动控制,达到节省原料消耗、降低过程能耗,增加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增强国内在过程控制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改善国内转炉生产技术,降低能耗,减少钢水成本,增强企业产品竞争力。
唐卫清:现在我们主要在做两个方面的业务:一是流程工厂领域,我们主要是在做软件。另一方面是中小企业,这方面工作是和政府一起做。比如炼油厂,石化,造纸,核电等这些行业称之为流程工业,我们的软件主要是针对流程工厂领域的工程设计,其中也会涉及到一些管理,管理是信息化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软件的一个主要作用是能够让设计院提高工作效率,比如早期他们在用二维绘图进行设计的时候,和我们相比,效率相差好几倍。第二是通过我们软件设计后形成的设计资料质量非常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是在施工的时候,基本不会有返工现象。最开始用二维绘图进行设计时,图纸出来,设计人员必须跟着去施工现场,因为可能会出现层出不穷的问题,但是经我们软件做出来的东西,却不存在这些问题。另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为客户节约成本,我们软件做出来的设计对材料的统计是非常精确的,原来则比较模糊。以前在购买材料的时候,会存在着5%的偏差,5%是什么概念,对于一家几百亿投资的大型工厂来讲,5%则是非常庞大的一个数目。当然小型的项目也是几亿的规模,这种计算对业主来讲非常重要,他需要清楚的知道要多少钱,这和以前的预算相比,省了很多环节,降低成本也好,提高效率也好,降低工作强度也好,都有很大的作用。所以这几年,我们的流程工厂领域,对设计院,施工单位,我们都有了一定的品牌,以前我们销售软件很难,现在基本上是客户主动找我们。这里面也有很多的成功案例。如乌鲁木齐石油化工总厂设计院应用、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应用案例等等。
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方面,我们在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我们成立了一个叫中小在线的子公司,本部负责软件开发,子公司负责运营。在六年前,我们就开始联合一些大型企业,推动中小企业上网和培训计划,通过5年的时间,我们做了100万人次的培训。在这过程中,我们提供什么软件呢?一是装备了企业名录的软件。企业通过注册后,可以进来免费感受,可以在网上免费做他们自己的网站,因此对某些企业来说,他可以不必再去买服务器,不必再去雇请员工。
另外一个则是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比如有时企业需要申请政府资金,找担保以及服务机构等,像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做了很多,信息化无非是让企业提高收入,降低成本,提高品牌以及核心竞争力,整个来讲就是软件加服务来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这是无止境的,我们在这方面取得了还算不错的成绩。
记者:请每位谈谈自己关于对两化融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认识?
张启亮: “融合”是双向的,业务与IT要保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依托,互为支持。一方面,IT要快速适应企业运营的变化; 另一方面,IT不仅仅是工具,也将支持业务创新,形成企业在IT环境下的核心竞争力。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不能被其他企业模仿和学习的独特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信息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核心竞争力的支撑工具,而是核心竞争力本身,企业需要把信息化当作核心竞争力来对待。企业对IT的投入,就是在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徐工集团投资3亿元启动信息化整体提升工程,就是要打造一个数据流、业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高度协同一致与融合的一体化管控平台,通过两年多的建设,在以下方面已有所成效:
1. 提高精细化经营管控水平,打造精益研发和敏捷制造平台
2. 有利于打造现代物流管理平台,构建全球采购和供应体系
3. 延伸产品价值链,加速提升制造业服务化水平
4. 加快产品技术创新,实现工程机械智能化发展
徐慧:主要有两方面的认识:首先两化融合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
1、通过两化融合,企业在产业结构升级、走向产业链高端、自主创新和打造自主品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上可迈上新的台阶。
2、通过两化融合,可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以及培育新兴业务模式。
强伟:两化融合其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两化融合指的是信息化和工业化,在16大的时候我们国家就规定了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走一条资源消耗少,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发挥的跨越式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路线。原来首钢曾经发表过名为《新型工业化道路在首钢的实践》的论文。首先说我们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区别于过去的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同时也是区别于发达国家在当年资本主义初期,中期到发达时期的这种积累模式的发展道路。我认为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当今世界这样一个大的地球村环境下所提出的一个定义,信息化本身就融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流程工具方法,同时它也有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技术在做支撑。
我觉得他们的融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形式上的融合,其次是信息资源的深入,发掘利用方面的融合。由于我们现在的企业区别于计划经济时期,也区别于短缺经济时期,我们的个性化在不断的市场竞争当中,企业随着市场不断的改变,就需要深入发掘信息资源,无论是信息市场的资源,还是产品生产工艺过程中的资源,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企业快速响应,精准控制。信息资源正成为当代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因此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必须的。如果融合得好,则会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甚至是企业的文化都会有很大的提升。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想清楚的了解一个事物,那么就用数字去描述。
由于市场的变化,企业内部的变化以及客户的变化,导致了海量的数据资源的出现,那么如何利用,发掘好这些海量的数据资源,这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李国义:两化融合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辽宁维森作为信息化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我们的研发团队和工程技术人员拥有博士、硕士本科以上学历,我们为企业所研发的软件、产品及信息技术服务都是一流的。在两化融合背景下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谈以下3点想法。
一、“两化”融合的目标:
1、建立起一套有效支撑制造业技术创新及业务运作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2、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设计研发精益化、加工制造敏捷化、经营管理精细化。
3、有了平台及流程以后,才能保证企业数据流、业务流和资金流高度协同一致与融合。
二、 “两化”融合的业务规划:
目标的制定最终是为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制定的,如何去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想做好两化融合必须要做好规划。第一点是如何优化整合企业优势资源,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第二点是如何将产品快速推向市场,获取利润最大化。第三点是如何实现异地设计和制造,提高工作效率缩短交货期。第四点是如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同行业一流水平。第五点是如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单件小批量产品如何走向批量化、规模化生产,实现批量定制规模最大化。最后一个是如何实现生产与成本过程控制,走精细化管理之路实际上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效益获取利润,这个关键是在成本,而成本是从设计开始就发生的,因此当有了信息化这套平台以后,就可将整个成本发生的过程管控起来。
三、“两化”融合的业务实践
从信息化总体架构来讲,要打好架构就必须做好规划,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分部实施,首先总体规划一定要做好,架构也是一样,从业务模式到业务流程到系统架构,稍有疏忽后续就会给企业信息化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有的企业会选择自己做,即使做出来高层领导未必认可,而这时找第三方来做其实是最好的,而且双方结合来做对项目实施非常有好处。还有是IT平台,主要侧重于工具这块,实际上信息化的规划总体来讲是架构工具,而两化融合实际上首先要做到的是工具的融合,也就是工具要数字化、技术数字化、过程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实际上最终达到的目的就是数据共享、业务并行、部门协同,对企业来讲也是执行力。
盘学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一种深层次的信息化体系发展,而不是浅层次的诸如把信息系统多卖一点儿、把网络铺得再广一点儿的所谓数字信息化构建。
两化融合的具体目标是建立新型工业设施。例如,建立数字化的车间生产线,把数字化手段和设备结合起来,实现高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升企业的工业能力;将信息化融入到研发体系,将产品定义、仿真分析与实验过程集成为新的研发平台,实现异地协同;通过信息化系统支撑企业的全球营销体系。因此,我们要从过去信息化只重应用,转变为用信息化来提升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和核心业务能力,从而支撑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
所以,我们公司在研发企业核心软件产品主要从如下需要考虑:
企业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的需要
企业掌握实时成本和动态掌握财务资金的需要
企业节能减排的需要
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需要
企业经营模式变革的需要
企业供应链集成发展的需要
钢铁行业联合重组的需要
通过“两化融合”的推进,使IT企业找到了自己发展的方向,使我们认识到信息系统应当像人体的血液和神经一样,与企业的业务融为一体,与企业的产品融为一体,能够将企业的资源整合到一起。为软件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高了软件企业核心产品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唐卫清:我从两方面谈起:一方面是自身的感受,另一方面是我们对企业的感受。首先来讲,很多软件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就做的不是太好,我们开始做信息化的时候也是想办法要提高自身的信息化。做信息化要因地制宜,现在基本的办公系统我们有了,基础的如邮件系统,财务软件系统,基本上业务需要的,核心的东西我们都有。我们做软件开发,项目管理,同时现在我们对客户的管理也在加强,然而我们没有像很多其他的企业一样上ERP,因为完整的上一个ERP对企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开始,同时更是对企业的一种规范。我们企业正处于从小型企业向中型企业过渡的阶段,正处于规范过程中,所以我们不可能一开始就上ERP,本身来讲,我们自身就是软件企业,对自己需要什么核心的东西很明确,比如怎样以最低的成本来获取我们所需要的效率和管理,包括我们要做的工作等。
另一个,人力资源系统我们没有上,我们企业只有100多人,不像五,六百人的规模。规模大的公司没有人力资源系统会出现很大的问题。我们是项目型的公司,因此要求我们的沟通必需顺畅,很多时候,中国的办公系统都和即时通讯有关,所以我们装备了视频会议系统。现在我们可以同时开几个会议,所以大的方面来讲,工作效率提高很多,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所有的工作都能留下凭据。
在我看来,信息化的“化”是一个动词,是向着运用信息技术的一个过程,企业怎样更好的利用信息化的技术和软件来服务自己,这是最本质的东西。也是我们自身的体会。
在做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面对中小企业或设计院这样的用户时,我做一件事情,我需要什么信息,想要的时候,他存在并且提供,这是第一个要求。然而这一点很多无法满足,ERP实际也是这个目的,但是并没有完全达到。第二是当我想要把信息传给某人的时候,能够有个工具让我不费力的把信息传递给他。比如说我要卖产品,可能我找不到很多客户,也可能是找不到客户的联系方式,甚至是连客户单位都不知道,这个时候,如果有一套工具能够把这些信息挖掘出来,那么对于销售提升来说则有非常大的好处。 第三是我得到的这些信息,我要有我的管理,将所谓的信息资产能够更加有效的应用。第四 针对各个公司实际工作特点,能够将软件加以有效利用。这是本质上的4点。当然,我们也是按照这4点来引导企业开展信息化,而不是靠单纯的卖软件。所以一般企业做信息化都需要前期的一个咨询,告诉他信息化不是要期望什么,而是要考虑什么。企业基本上都关注这几个点,所以我们做两化融合一般不去跟企业强调要应用什么软件,当他们清楚明白了,再给他提出相应的方案,就比较容易接受。
信息化和流程相关,流程是约束人的,一方面他能规范化管理过程,另一方面他也是对人性的约束,因而在信息化过程中,我们应该告诉企业哪些可以暂时不用,用了会有怎样的麻烦。因此,结合企业情况,实现量体裁衣,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从大的概念上来讲,比如报刊上宣传的两化融合更多的是在说软件。其实我认为应该挖掘更多深层次的需求,然后才是软件。两化融合对企业的竞争力来讲,肯定是有好处的,效率,管理,质量提升了,竞争力肯定也就提升了,当然,竞争力会分解到不同因素,每个公司怎样用信息化提高他们,这是很长的一个过程。
记者:在两化融合的工作中应如何加强工业企业(用户单位)与信息化产品及服务提供商(IT供应商)之间的协作?如何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IT供应商对用户单位有何建议?用户单位对IT供应商有哪些期待?请每位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张启亮:IT供应商和用户单位是一个合作共赢的关系。徐工集团近年来和微软中国、江苏移动等公司都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我们希望能和供应商展开更为广泛深入的合作。对于每一合作的IT项目就好比一个树苗,需要不断的修剪和养护,这样功能才能日趋完善、报表才能日益准确,终端用户的满意度才能不断提升,我们希望和供应商之间不是一锤子买卖,我们希望IT供应商有一个稳定的销售、服务团队,有完善的产品发展路线,有开放的软件产品架构,能够提供某一业务的整体解决方案。
徐慧:IT供应商应为用户单位提供先进的符合公司管理及发展的信息化产品,并提供优质的服务。用户单位也应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配合IT供应商做好系统需求调研、基础数据准备和项目实施等方面的工作。
两者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强伟:在我看来,主动权在企业本身,也就是我们用户。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实践,我有一个理念,我认为什么样的企业他就会做什么样的信息化,无论中外都一样。因为在当今快速发展的IT面前,充满了无限的诱惑和陷阱,如何理解,如何裁剪与自身企业的发展战略,基础和步骤相吻合的概念,这是用户自己的责任。当然,你可以从市场的海洋中汲取各方面的营养,但是如果你不能正确的对待,认识自己,那么你就不可能正确的认识你的对象,从而直接影响你的实施效果。这是我首先要强调的一点。
第二:在整个过程中,需要互动和学习,因为IT供应商他毕竟有各方面的经验,他会强调他的优势,我们在快速发展,变化的IT技术潮流面前,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适应。
第三从物质决定精神层面来讲,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会导致企业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结构,技术路线,策略甚至管理产生一个巨大的变革。我认为现在自动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都面临着这种历史背景,比如说现在我们的困惑就是企业信息化的深入,以及我们的IT费用都在以几何的的速率上升,我确信这要依靠两点:一是企业的信息化战略和技术战略以及合理的技术路线,另一个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比如云计算。自动化技术也一样,随着厂商各种平台的不断开放,它也面临着平台方面的突破,一旦这种突破成功,就会带来革命性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把握住这种技术发展的潮流和趋向。
李国义:在两化融合的过程中,工业企业与IT供应商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双方应该互相理解,特别是现阶段,我国工业信息化仍旧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为工业企业提供信息化产品的IT供应商,都需不断地摸索、磨合。双方只有互相配合、通力合作,才能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企业现实需要的两化融合之路。各企业用户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结合企业信息化现状、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特别应注意实施细节。
一、IT产品选择
“只选对的,不选贵的”,适用最重要,不要盲目模仿、复制,要适当按需定制符合自己企业需要的信息化产品。记住,任何一款产品,无论多么成熟,都依赖于一定的用户环境。
二、IT供应商选择
重视服务。产品要做到“适用”,必须依赖IT供应商的定制化服务,在特定环境下,一流、大型IT企业未必能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当信息化融入企业生产的各个角落、生产对信息化的依赖性越大,及时性服务就显得越重要。
三、保护原有投资
信息化是一个不断深化、逐步完善的过程,系统建设投资(包括系统的建设费用、业务人员在现有系统上建立起来的工作经验等)随着信息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增加。不能片面追求高度的信息化,而完全丢弃已有投资,必须在收益与投入上进行综合评价。
盘学军:从2008年开始,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组织有关专家制定各行业的信息化评估体系。在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的指导下,京诚鼎宇公司积极参与中国钢铁协会牵头的钢铁行业“两化”融合指标体系评估工作方案的讨论。此评估指标体系成为钢铁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参考依据,对企业明确信息化建设目标,合理的计算并提高信息化投资效益,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京诚鼎宇公司作为多年来为钢铁企业信息化的IT企业,非常了解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同时,作为信息化系统的使用和维护单位,更加了解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迄今为止,我们为国内20多家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60多家过程控制系统,国外4家过程控制系统提供优质服务。
在为企业信息化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一个服务平台,两个服务核心思想,三个技术服务支撑点。
坚持一个服务平台:
我国企业的特点是分布广泛,需求差异大,建立一个统一的服务平台,即统一管理标准、统一对外形象、统一技术产品、统一服务模式。
坚持两个服务核心思想:
这两个思想都是站在企业的立场考虑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服务核心是信息化建设能否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手段,既取决于信息技术应用是否是以改善企业竞争地位为导向及其应用的持续性,还受制于信息技术创新、竞争对手的行动等因素。另一个服务核心是信息化建设能否转化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则取决于企业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战略管理能力,以及信息技术基础架构、信息技术应用与扩散过程和产业竞争基础变化的一致性。
只有这样,我们的IT企业才能为企业用户提供长期有效的服务。
坚持三个技术服务:
一是加强为企业系统软件、硬件和网络的服务,每一个信息化项目都不可缺少这些产品,而且这些产品都是软件企业或企业自身从第三方购买的,这些产品的运行稳定才能保证应用系统的运行稳定。IT企业必须加强系统软件、硬件和网络的服务才能实现为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服务。
二是加强应用软件系统的技术服务,我们公司建立一整套从系统分析、设计、开发、调试、运行的服务体系。大部分企业都有自己的IT服务队伍,我们要为企业IT人员接管系统和维护做好充分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三是加强操作人员的技术服务。我们公司提供的系统,特别是生产控制模型系统,需要融合生产操作人员的经验和管理理念,任何系统不仅要让系统操作人员能够熟悉使用,还要让他们结合生产运行的状况,提出改进方法,完善计算模型。
推进“两化”融合,任重道远,需要IT供应商和用户单位的的共同努力。推进“两化”融合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提升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工业企业和IT企业的共同发展。
唐卫清:我们先不说企业的信息化,先说供应商的问题。现在供应商数目很多,大型的如用友,金蝶等,小的也很多。产品不仅仅是几千种,比如说一个OA系统可能数量都会层出不穷。
这里面有几个问题,第一个是供应商都在灌输对自己有利的概念,然而这种概念是有偏差的,它们会让企业迷惑,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培训的初衷。因为很多企业对信息化其实是不懂的,它们没有基础背景。所以很多时候,它们都是听外面讲,结果是越听得多,越不知道应该信任谁,可能他只相信自己所认识的人,这就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当然现在品牌企业树立起来会好很多。
信息化概念的偏差一是导致很多企业迷惑,二是不知所措。很多应用商和供应商之间整体上缺乏一种信任的关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做呢?一方面,企业要树立自己的品牌,我认为IT供应商将来会大浪淘沙,会淘汰一大批,而真正守信用、有品牌的企业则会屹立不倒,这是一个发展趋势。
第二个问题是很多企业买了软件但却应用不起来,其实这不是软件自身的问题,更确切的说应该是企业自身的问题,比如说我们在用OA的过程中,我要求每个人把今天的计划列出来,然后项目经理或部门经理再看这些计划是不是应该做的。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然而我们做了半年,很不理想。原因在哪:一是员工不认真填,二是管理者不认真看,想要的结果达不到。后来我们采用了强制手段,大家都填了,我们用了2-3年的时间,但是还是不到位,因此从这点来看,我们的管理是没有到位的。那么从这个层面推导到ERP,软件的每一项功能实际上都有他管理的理念和规则,当这个企业不能随着信息化来改变管理理念的时候,这种功能就是无效的。所以作为企业来讲,他对软件的应用,比如同样一辆车,有的把它当拖拉机,有的把它当宝马开,这是企业自身的问题。在我看来企业自身占80%,IT供应商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占到20%,这是我认为的他们之间的一种关系。这80%怎样改进,从现在国家推动的角度来看,是要求我们做免费的培训。免费培训就是把一些基础的原理,概念告诉给企业,让企业不迷惑,这是第一步要做到的。然后再逐步去引导他们做一些应用。比如说南方有很多大型的制造企业,很多都是从事对外加工,现在在对外的市场上出了问题,就需要转战到国内。但是在国内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他没有销售链,二是他没有自己的品牌,想要把这两个建立起来不容易。比如在江浙一带一个10几亿的公司在当地是没有名气的,谁都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只看见有那么一个工厂,但是他们一年的生产额都能达到10几亿,这些企业要在国内找市场,并不是给他上一套软件就能解决的。我们现在的IT供应商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我有什么,我就去给企业想办法推销,不会真正关注到企业需要什么。所以我觉得,在应用企业和服务商之间可能还缺少第三方,能够真正的去协调者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他们更信任,或者更有价值。
从供应商角度来讲,用户单位对自己管理的提升,是信息化带来的价值,随着价值来改变它的应用模式可能更加重要。如果他不求变,装再好的软件也没有用,所以从应用角度上来讲,用户得到先进的理念,并按照这种理念来运作公司才是最重要的。
记者:在两化融合的推进进程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应该如何应对?
张启亮:核心问题: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关键是将“两化”融合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就是企业将研发技术、制造技术、管理技术、自动化技术与信息技术实行有机的融合,通过有效的应用,推动产品研发模式和设计理念的创新,产品制造模式和制造方法的创新、企业业务模式和业务流程的创新,产业链协同商务模式和双赢机制的创新,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
最大挑战:企业业务流程的剖析、优化和整合。
应对策略:要分析企业集团管控现状,重组管控模式与管控流程,并将先进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企业生产经营业务模式和业务流程的重组相融合,通过深化应用IT技术全面推动企业管理创新。
徐慧:在两化融合的推进进程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将“两化融合”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
在两化融合推进进程中,企业面临的最大难关是转型升级。
可通过企业战略转型,将信息技术融入了生产制造过程中,实现从制造价值链低端迈向高端的转型,创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强伟:我认为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理念。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它代表着世界一种新的潮流,新的认识,而我们的企业是从传统企业中成长起来的,所以要解决理念的问题,这很关键,也是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
第二是整体的信息化战略:怎样从企业的定位制定一个很好的,适合企业的战略,因为它没有办法纵向比较,也没有办法完全横向比较,所以在今天能够适用,同时又能适用于明天的战略,我认为就是对的。第三个方面在于组建很好的队伍。第四则是需要很好的方法论,以上四点都非常重要,也是我们在推进两化融合进程中遇到的挑战。
李国义:创新——技术开发的创新和技术应用的创新,是核心问题,也是最大的挑战。两化融合就是要实现信息技术向工业各环节的渗透、应用,目前中国企业信息仍处于“模仿”阶段,这就需要IT企业和工业企业,大胆创新。首先是IT供应商对信息化产品的设计、开发创新,产品出来了,工业企业是否有信心使用又称为另一问题。任何产品没有应用,就没有实用、推广的价值。
如何增强IT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以及工业企业对新产品应用的信息,维森通过多年实践总结认为,只有联合开发,才能解决IT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信心和工业企业应用新产品信心不强的难题。在两化融合过程中,工业企业也要主动参与IT产品的设计,这样才能催生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信息化产品。
盘学军:两化融合推进进程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IT企业如何帮助用户单位追求新型的生产经营可持续发展模式,形成新的企业竞争力。
IT企业实施信息化最大的挑战是在实施信息化项目中,没有与企业战略很好地融合,也就是说在企业推进“两化融合”过程中,没有紧跟企业发展战略,没有为企业战略服务。应对方法就是信息化建设必须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增长模式的变化,只有企业增长模式发生根本转变,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就有明显提高,信息化项目才不再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建设了。
唐卫清:我认为技术层面和商务层面都是有问题的,刚刚说到的商务层面的问题是企业对信心化的了解以及供应商急功近利的心态,这都是一个比较大的麻烦。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我们国家大量的软件产品之间缺乏融合,没有一家企业能把信息化的产品做完,比如说我们这几年做的CAD产品也是希望能够融合一些其他的东西,但是非常困难。导致这些困难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缺乏引导性的标准,我们信息化出台的标准都是很粗的,软件没有准入的概念,或者是缺乏强制性,不符合标准就不允许进入。企业买了某种软件,就没有办法再配其他的软件,除非这两款软件完全不相关,比如说我上了一套ERP,我看中了其他单位ERP系统的另外一些功能,想要加入进去,只能是选择原来的企业,或者是推翻原来的系统。所以从技术角度看,可能是数据标准,即信息化的一些标准缺乏,滞后,不到位造成了大量重复性的工作,这是整体影响国家信息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第二个则是对企业的培训,宣传和引导不够。这对国家来说,是应该要做的,大型的企业去做可能会做一些工作,但是他可能会偏离一些东西,会存在私心,很难站在第三方或是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来引导企业。其实不管企业怎么做,都会不太客观。怎样更好的推动两化融合的概念,国家很重视,口号也喊得响亮,同时也投入了不少的财力,但是真正在研究两化融合的工作中,从国家层面,从中介机构来讲,应该解决哪些问题,踏踏实实在解决的并不多。在这之中,我们往往看到很多高谈阔论,然而这种高谈阔论是很少能够得到印证的。所以我认为两化融合最大的挑战其实还是企业自身,不能过多的依靠政府。政府作为管理部门,更多的是应该支持一些第三方机构工作,比如大学就是很好的第三方机构,但遗憾的是在大学里面并没有开设信息化的相关课程,培训机构力量又薄弱,同时我们国家对培训机构的限制很多, 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些技术上的培训。所以怎样有效的建立对企业信息化的培训很有必要,也是当务之急。
记者: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是当今的一个热点。有观点认为物联网技术是两化融合的补充和提升,两化融合也是物联网技术的组成部分和应用领域之一。您如何看待这个观点?您认为物联网技术对促进两化融合将发挥哪些作用?
张启亮:我认可这个观点,物联网技术是两化融合的一个重要领域和突破口,徐工集团自“九五”、“十五”“863”计划期间,就已展开这方面技术的研究,是国家“863”机器人主题产业化基地,机群智能化施工机械一系列课题的研究使徐工的物联网技术研究始终走在行业前列。
2010年3月徐工集团集团董事长王民提出用物联网技术构筑产品数字化管理,引领工程机械技术的新浪潮,大幅提高徐工的服务水平。 2010年徐工成立行业首个物联网研发中心,在工程机械设备远程诊断、工业生产设备远程管理、工程机械操作人员工安全生产状况监控、呼叫中心建设、工程机械产品数字管理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徐慧:物联网是两化融合的粘合剂。
物联网技术对促进两化融合将发挥如下作用:
1、推进物联网技术,将对整合上下游供应链、增强上下游企业信息共享与供需协作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推进物联网技术,将提升企业制造流程的协作能力和管控水平。
总而言之,推进物联网技术,将降低企业供应链物流成本,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强伟:所谓物联网,我认为就是把物质的一些属性通过信息技术反应到信息平台当中,然后实行必要的精准控制,实际上我们京唐也在做,只要有需要的我们就去做。比如说我们运铁水的铁水包,我们在办公室就可以精准的掌握它的实时位置,这是我们整个物流调配中非常需要的一个环节,那么再比如说,我们在一些仓储管理里面也会利用三维,以达到精确的控制。
我认为物联网本身是一种概念,至于你怎么运用,是否需要,要根据企业的工艺和经营管理实践来决定。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但是怎么用在于企业本身。总的来说,物联网肯定是信息技术的一种形式和手段。
李国义:物联网是互联网很重要的应用,也是‘两化’融合很重要一部分。 物联网的关键在于运用,更大的行业应用、产值效益、社会效益都体现在运用上。而所谓运用,主要的落脚点就在于推进“两化”融合的进程中
新兴信息技术将成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振兴的助推器和发动机,特别是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如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等产业将成市场趋势,并广泛应用于“两化”融合试验项目之中。
我们已经在矿山企业的‘两化’融合中,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自主研发的基于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矿山人员定位系统已经在黑龙江、山西等多家煤炭企业应用。目前,我们正在研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字化矿山系统。
物联网是互联网很重要的应用,物联网的关键在于运用,而“两化”为物联网提供了具体的应用场景,有效地推进了“两化”进程。
(1)物联网技术使信息化在企业的应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延展。
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将企业生产的所有元素(物料、产品、设备、工具、甚至人员等)纳入信息化管理,有效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
(2)物联网技术可以加强企业精细化管理。
当企业所有生产要素利用物联网技术数字化后,便可以实现精确管理。如RFID标识技术不但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对产品的管理,同时可以延伸到销售和售后服务过程,便于产品的追踪管理。
盘学军: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比如说我们公司从事的信息化项目主要是钢铁企业,物联网中RFID等技术在钢铁企业物流、信息流等管理中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钢铁企业物流是企业的“血液”系统,该系统与信息化“神经系统”紧密结合后,整体的运作效能将大大加强。信息化软件及服务供应商将会在引入物联网更多的技术应用,比如可以通过安装手机客户端软件,企业管理人员在发运系统中查看物流车辆的实际地理位置以及历史行动轨迹;司机或跟车人员也能主动上报自己的位置。位置服务采集能帮助企业实时掌握物流车辆的现场信息,强化客户服务满意度,实施调配现场资源。
我赞同“物联网技术应该成为是两化融合的补充和提升,两化融合也是物联网技术的组成部分和应用领域之一”的观点,它将为企业信息化发展提供新的血液。
唐卫清:物联网在概念提出以前,其实很多基础的工作都已经在做了,像开始做得最多的射频卡,其实射频卡是物联网的应用之一,现在射频卡基本上作为物联网的唯一标志了,我们说用物联网做物流,用物联网怎样怎样,其实他就是把东西放到互联网上。真正的物联网从概念上来讲还要更高,未来社会应该是一个物联的社会,这是一种趋势。所有的物品,包括冰箱,房间等等,都会连到互联网上。物联网对企业来讲,其实很早就开始应用了,比如一个生产型企业,他的集散控制系统,只不过那时不是用的网络概念,是另外一套,电缆,信号传输等。现在好了,物联网的概念出来,怎样用物联网的概念来引导企业,归总起来,也就是怎样把连上的有用物体的信息连接起来。其实,物联网现在有很多应用还在研究当中,就像最开始的时候人们没有认识到互联网的作用,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可以说互联网改变了人类,改变了社会。那么物联网怎样去改变社会,我相信这是非常重大的一项变革。但是究竟怎样,还缺乏研究,现在的研究都是在基础层面的。就像信息化很多都是在技术层面上讨论一样,信息化不是一个技术,是一个基础。所以在两化融合过程中,更多的不是技术,而是怎样运用,将来会创新很多新的应用模式,我认为他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物联后很多信息化的工作难度降低,效率提高,所以说,物联网的发展对促进两化融合的作用将是非常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