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监测和推荐平台

产业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新闻 > 详细内容

大足石刻“牵手”人工智能 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校园

“老师,这周还有大足石刻的AI活动吗?”“老师,周末还有那种有趣的AI作业吗?”……最近,重庆大足区龙岗第一小学五年级教师蒋唐娟,经常被学生问到这些问题。

“我们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大足石刻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特别受欢迎。”蒋唐娟感慨,以前学校也有传统模式的大足石刻文化课程,但孩子们远没有现在这样兴趣浓厚。

学生们兴趣的变化,得益于大足石刻与人工智能的“牵手”。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所在地,重庆大足区运用人工智能构建大足石刻文化育人大模型,创新“大思政课”教学模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浸润校园。

大足石刻,世界八大石窟之一,现存5万余尊造像,蕴含着“慈、善、孝、义、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以及开凿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守护者“择一业、终一生”的家国情怀等文化内涵。

多年来,当地一直尝试将大足石刻文化精髓转化成学校课程,却面临重重困难。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普遍面临文化教育融合难题,主要表现为‘文化悬空’现象,文化资料难找难用,教师课程设计效率低,授课沉浸度不足,学生积极性不高等。”大足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石朝勇说。

2022年底,大足区启动“大足石刻文化进校园”项目。千年石刻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拓展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新路径。

“文化的‘化人’‘育人’需要数字化工具助力。”项目负责人夏旭华说,项目组整合来自大足石刻研究院等专业机构的海量数据,以及新课标、教材、作业、实践活动等教育数据,训练“石魂大模型”,构建大足石刻文化育人数字化综合育人体系。

数据显示,“石魂大模型”共梳理出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科学探究、责任担当、数字创新等育人价值,依托130亿个训练参数,开发出30多个具体应用,数据量达到60万条,提取出300多个大足石刻故事。

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让教师课程设计质量效率大幅提升。

“以前半个月设计一堂课,现在只要半小时。”蒋唐娟说,以前设计一堂大足石刻文化主题思政课,需要四处搜集资料、开会研讨,动辄半个月且质量不高,如今只需动动手指,在“石魂大模型”选择学科、年级、教学目标等,即可快速生成高质量课程与作业和实践活动。

大足区各校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结合本校特色开发“一校一品”系列课程,共建数字化课程资源库。截至目前,全区各学校已生成近5000个课程思政实践活动,并已实现资源共享。

教学模式也从“说教式”转变为“互动体验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开展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将运用人工智能工具完成开放性作业。最近,昌州小学在“画一画你知道的世界文化遗产”课程中,要求学生在人工智能辅助下创作图像,并融入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学生们根据生活见闻勾勒出的简笔画,如长城、故宫、大足石刻等,均在人工智能辅助下生成风格各异的精美作品。

“以前,大足石刻文化课程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同学们在下面听,有些枯燥乏味。”昌州小学五年级学生谢婧涵说,以前大家普遍兴趣不是很大,现在教学形式很有趣味性,已经成了同学们最喜欢的一门课。

双路小学教师张纹萍说:“人工智能辅助作业、不仅开阔孩子们的视野,而且很有趣味性,每一堂课结束后,很多孩子都很期待下一次课程和作业。”

截至目前,“大足石刻文化进校园”项目已覆盖大足区大中小幼学校,4000余名教师和8万余名学生参与,共收到约1.4万个数字化实践成果,家长认同度达96%。

如今,大足石刻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正从校内向校外延伸,即建设校外学习新场域,开展数字思政实践活动。

“我们寻找大足区各区域特色与大足石刻文化内涵的契合点,正在建设‘一中心四基地’的社会化数字化沉浸式思政新场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夏旭华说。

“数字技术可有效破解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过程中的文化教育融合难题,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深刻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重庆“七一智库”研究员张倵瑃说,大足石刻与人工智能“牵手”的启示在于,各界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中,要勇于、善于运用数字技术拓展新思路、创造新模式。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