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制造业要乘势而上
7月11日,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要求各银行保险机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效,将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执行到位,推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当前,金融服务制造业要乘势而上,紧紧抓住制造业恢复性扩张的势头,巩固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6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回升至50.2%,在连续3个月收缩后重返扩张区间,制造业景气面继续扩大,积极因素不断积累。
面对加快释放的制造业产需,中长期信贷资金必须跟上。制造业融资的一大痛点是“短贷长用”,企业被迫拿着短期贷款来匹配自己的中长期资金需求。究其原因,一方面,金融机构出于降低风险的考量,更倾向于发放短期贷款;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周期、回款周期较长,普遍渴求中长期资金。为了解决这一矛盾,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当前,随着复工复产持续推进,企业前期受抑制的产需正在加快释放,这时中长期信贷资金的“助跑”作用将越发关键。接下来,金融机构务必将政策落实到位,推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为企业的生产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面对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技术攻坚需求,金融服务模式必须持续创新。高端制造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加强技术研发,把科技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然而,银行的传统信贷模式较难契合科技创新需求——技术攻坚往往资金量消耗很大、回报率不确定,银行信贷资金又要求按时、足额还款。为此,要克服困难、加强协同,合力推动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接下来,可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投贷联动等服务创新,综合运用债券、股权等多种方式,提高金融供给与科创需求的匹配度,大力支持“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突破。
面对众多小微企业订单不足的现实困境,金融纾困力度不可松懈。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相较于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小微企业的恢复进程相对较慢,订单不足、市场需求偏弱是主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份出厂价格指数降至46.3%,连续两个月位于收缩区间,部分企业的盈利空间受到挤压,经营压力较大。接下来,要用足现有的金融政策,倾力把小微企业“扶上马再送一程”。例如,继续按照市场化原则,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实施延期还本付息;用好普惠小微贷款增量奖励、支小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缓解企业的现金流压力;积极向企业合理让利等。
最后,要巩固逐渐回升的企业信心。6月份,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5.2%,升至近3个月高点,企业的信心回升、预期企稳。面对来之不易的成果,各方既要乘胜而上,抓紧谋划和推出增量政策工具,又要未雨绸缪,针对可能出现的新挑战,加强相机调控,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蓄力。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