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互联成大势 物联网发展进入加速期
截至11月末,我国建成承载物联网的5G基站达到328.2万个,物联网连接数超过23亿,同比增幅达27.2%……
自2022年8月我国率先迈入“物超人”时代以来,“物联”接棒连接“领导力”,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我国在物联网基础建设、产业应用、创新发展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我国物联网连接数的持续增长和产业的发展壮大,是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的共同结果。其带来的海量数据为大数据、人工智能提供了丰富资源,正有力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
终端用户高速增长
连接底座持续夯实
物联网能力底座的不断夯实,得益于我国高水平5G基础设施的持续领跑。截至2023年11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到328.2万个,5G行业应用在广度和深度上双管齐下,目前已覆盖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67个。
2021年9月10日,工信部等八部门印发《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底,在国内主要城市初步建成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社会现代化治理、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民生消费升级的基础更加稳固。具体发展目标体现为“五个一”,突破一批制约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培育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物联网建设主体和运营主体,催生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运营服务模式,导出一批赋能作用显著、综合效益优良的行业应用,构建一套健全完善的物联网标准和安全保障体系……
随着2023年收官将至,我国在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11月我国蜂窝物联网用户较快增长,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展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23.12亿户,比上年末净增46772万户,占移动网终端连接数(包括移动电话用户和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的比重达57.3%。与此同时,物联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2.7%,成为拉动通信行业增长的生力军。
应用赋能作用凸显
激活数字经济神经末梢
水稻田中,一台台竖立在田埂上的传感器,让种植户不用看天气预报也能知道田里的温度,不用守在田里也能知道哪片作物要发生病虫害。连过去种水稻最怕的暴雨洪涝灾害,如今也不需要担惊受怕。田里的传感器可以感知稻田的水位,高了会自动开阀排水,旱了会提醒种植户浇水……
随着经济社会加快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在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物联网应用赋能随处可见,万物互联的场景越发清晰。
以物联网和未来通信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成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和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终端、芯片、模组价格的不断降低,物联网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目前,物联网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农业生产、交通车联、健康医疗、电力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8月末,应用于公共服务、车联网、智慧零售、智慧家居的物联网终端规模已分别达7亿、4.4亿、3.2亿、2.4亿户。另据市场研究机构IoT Analytics统计数据,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中制造业/工业占比22%,排在首位;其次是交通/车联网,占比15%;智慧能源、智慧零售、智慧城市、智慧医疗和智能物流分别占比14%、12%、12%、9%和7%。
“未来有哪些新应用场景和业务很难设想,需要什么样的承载网络更难以预期,但已形成一些基本共识。”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认为,物联网发展进入加速期,工业物联网应用需要高可靠、低时延的网络支持。计算、存储、通信一体化的智能服务,软硬件技术的进步使多样化网络体制共生共存、演进变革、兼容并蓄成为可能。
新技术新业态涌现
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移动设备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创新和实施应用、Wi-Fi网联无源RFID分布式读写系统及应用、家居物联网边端智能解决方案、小蜘蛛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及宽带物联网应用、广义确定性智融标识网络系统及核心设备、异构自适应的边缘协同智能计算技术与应用、近零功耗软件定义物联网关键技术与核心芯片……2023年中国物联网大会上,物联网领域的重要科技进展获得业界广泛关注。
其中不少应用已经落地,正在悄然改变生产生活。如家居物联网边端智能解决方案,通过自主研发包括芯片、模组和AI算法边端部署工具链Aidget等在内的全栈解决方案,实现了IoT边端智能技术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创新突破。
“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了物联网进入新发展时期,而信息生产力对物联网有更高的期待。”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5G-A、新型短距离无线通信、卫星物联网、“IPv6+”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会为物联网发展带来很好的机遇。“通过这些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够看到物联网应用上了一个新台阶,有更多的空间等待我们开发。”
高速发展的物联网产业,见证了数字技术的影响力,重塑千行百业,驱动社会经济的变革。而即将到来的6G时代,更给人们带来无限期待。
工信部6G推进组日前披露,我国将加快推进6G技术研发与创新,2030年左右实现商用,这将为从“万物互联”走向“万物智联”提供技术路径。
来源:人民邮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