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监测和推荐平台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报道 > 详细内容

北斗全面赋能大众生活 下一代系统将更先进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自1994年立项实施以来,已走过辉煌三十载,全面建成了世界一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当前北斗系统的运行状况如何?有哪些实际应用?面向未来,北斗系统又将如何持续创新发展?带着这些问题,人民网专访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杨长风。

人民网:今年是北斗工程建设三十周年,能否请您简要回顾一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过去30年取得的主要成就?

杨长风:北斗系统是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时空基石,也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30年来,工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阶梯式、跨越式迈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标志性战略成果。

在技术方面,30年来,北斗工程突破了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了一系列自主可控产品,建成了一大批先进制造研发设施,为我国航天组批生产和密集发射能力的大幅提升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应用方面,北斗工程推动建立北斗规模应用机制,持续研发“中国芯”,构建完整产业链和供应链,夯实生态发展链,实现了各行各业和大众消费领域的规模化应用,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已成为新旧动能转换、催生新经济新业态的重要驱动力。

人民网:2020年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目前系统运行情况如何?能提供哪些服务?

杨长风:自2020年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以来,我们去年和今年先后发射了5颗北斗导航卫星,完成了北斗三号系统工程的收官之战。目前,北斗系统运行稳定,服务性能优异,功能强大,可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

北斗面向全球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国际搜救、全球短报文通信等三种全球服务;面向亚太地区,提供区域短报文通信、星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地基增强等四种区域服务。

人民网:经过多年的应用,北斗已经悄悄地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看不见却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北斗系统目前的应用情况如何?给大众日常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

杨长风:近年来,北斗深度融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广泛进入交通、能源、农业、通信、气象、自然资源、生态环保、应急减灾等行业领域,在大众消费领域应用成果丰富,前景广阔。

我举一个很简单、很常见的小例子,大家在日常出行时,打开手机地图软件,语音播报已变成“卫星导航信号较强”,而不是早年的“GPS信号”,这从侧面反映出,我们的北斗系统正在无感地、深入地服务着大众的日常出行。

再比如,从2022年开始,亚太区域大众用户可享受到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服务,在没有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中,可以发送基于北斗的“卫星短消息”向家人报送自己的位置“报平安”。开车的朋友可以体验车道级导航、红绿灯倒计时、共享位置报平安等功能,这些精细化功能的实现,都是北斗高精度服务深入应用在地图导航领域的成果,去年手机地图导航中的北斗定位服务日均使用量已超过6000亿次。此外,北斗高精度服务还让共享单车实现了“电子围栏”功能,帮助解决城市共享单车治理的难题。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以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只受限于人的想象力。未来,随着北斗深度融入我国国民经济多个领域,更多的生产作业新模式正在催生出来,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场景也在迸发。

人民网:对于北斗系统的未来发展,我国有哪些具体规划?

杨长风:未来在确保北斗三号系统稳定运行基础上,我国将建设技术更先进、功能更强大、服务更优质的下一代北斗系统。

下一代北斗系统以“精准可信、随遇接入、智能化、网络化、柔性化”为代际特征,将为全球用户和其他定位导航授时系统提供覆盖地表开阔空间及近地空间的米级至分米级实时高精度、高完好的导航定位授时服务。

下一代北斗系统将优化星座架构,形成高中低轨混合星座,全面提升时空基准维持精度和自主运行能力,持续提升服务性能;建设集成高效的一体化地面系统,实现资源弹性调度、数据共享使用、业务连续运行;覆盖地表至深空的各类用户终端,以及与其他不依赖卫星的定位导航授时手段融合的各类用户终端,实现用户多场景、高精度、智能化使用。

人民网:下一代北斗系统预计何时能够投入使用?

杨长风:我们计划202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关键技术攻关;2027年左右发射3颗先导试验卫星,开展下一代新技术体制试验;2029年左右开始发射下一代北斗系统组网卫星,203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建设。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