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青岛 智慧城市
——访青岛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尚立群
文/本刊记者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青岛市信息化发展历程和建设成果?
尚立群:青岛市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历程是紧紧跟随国家信息化发展步伐,大都承担了国家信息化进程中的项目试点示范城市。城市信息化进程基本上经历了起步、推进、发展、高速发展四个阶段。
第一是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计算机工业开始从过去的以研发制造计算机硬件设备为中心,迅速转向以普及应用为重点,以此带动了研究发展、生产制造、应用开发、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等工作。我市标志性的事件是青岛海尔集团成立和青岛海信集团组建成立,从此开始了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品牌企业的起步。
第二是推进阶段。20世纪90年代,为贯彻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了《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我市规划实施了“1331”信息化建设应用工程,“金桥”、“金卡”、“金税”、“金关”等一批国家级重大信息工程全面实施。1996年开始,青岛市委、市政府以“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为目标,在全市三级机关范围内统一组织建设了“宏观决策和办公信息服务网络系统”,这个系统的建成,为青岛电子政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网络基础、软件基础、应用基础和体制基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第三是发展阶段。“十五”期间,青岛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数字青岛加快城市信息化发展的实施意见》,以“数字奥运”建设,带动城市信息化快速发展。实现了电信网建设了覆盖全市、通达区(市)、街道(镇)、居委会(村)的光纤网络;全市政务、电信、广电、金桥、经济、教育、科技情报等七大信息网络已实现互联互通;加快建设“数字奥运”信息管理平台和城市监控与应急联动系统。海尔、海信、颐中、青岛港、青啤、利群等大企业都建立了电子商务平台或相关系统,带动了一大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建设; 2004年青岛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为1386.9亿元,“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率32.9%,2005年底达到1680亿元。
第四是快速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一是“数字奥运”带动城市信息化发展;二是“调结构、转方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了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这个时期,信息化工作的组织体系不断完善,2004年成立市信息产业局,2010年成立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我市工业生产总值过亿元大关,青岛市被认定为国家级两化融合8个试验区之一。实现电子政务网络四级互联,建成办公、监察等40多个应用系统。在社区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建成面向“三农”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成二条国际海缆,全市基本实现全光网络,实现村村通光纤;3G网络基本无缝覆盖,无线城市初步形成;三网融合试点启动,列入12个国家级试点城市之一。信息产业已成为青岛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2010年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500亿元,居计划单列市第2位;信息服务业完成410亿元,其中软件业务收入218亿元;先后被国家认定为国家通信产业园、国家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并获批国家无线射频识别应用试点示范城市。
这个时期,我市信息化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与北京、大连、广州、宁波、天津、上海、沈阳、深圳、苏州等城市一起被列为2010中国城市信息化十佳城市。2008年、2010年两次被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合作办公室评为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
记者:您认为贵市在信息化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包括哪些?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尚立群:如果说我市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些政绩,是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工信部和省经信委的正确指导得来的。
首先我认为要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推进机制。推行信息化建设“一把手”责任制,积极完善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在全市信息化建设中的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组织协调作用,形成上下一致的组织体系;逐步把信息化纳入政府、企业、中间组织绩效考核;建立信息化重大项目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信息化推进中的各种问题;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科研单位和服务机构在沟通协调、咨询服务、行业管理、公证监督等方面的作用;鼓励将信息化建设和运营中的有关专业事项,委托、外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协会、科研单位或服务机构。
其次要瞄准信息化前沿,落实“规划”“计划”。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的要求,科学定位我市信息化发展的方向。选择香港、新加坡等国际都市和国内信息化“十佳”城市作为寻标、对标、达标、夺标的目标,制定五年、十年、二十年的发展目标,研究落实加快信息化发展的具体措施,编写了《青岛市信息化发展定位、比较与预测》,制定完善了《青岛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完善并部署了2011年全市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动信息化工作落实。
第三保障资金投入,突出重点项目建设。我市将信息化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和政府投资管理体系,保持适度增长;发挥技术改造资金、电子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各类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整合资源,加大对信息化重要方向和重点项目的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支持;充分发挥市场化运作机制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树立典型,积极培树电子政务优秀工程,“两化融合”先进区市、园区、企业和工程,电子商务“十佳”企业,带动信息化向深度广度发展。
第四要加强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大普及推广力度。发挥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等信息化专家队伍的人才优势,加大信息化课题研究;加强电信运营商、IT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城市社区、农业农村信息化对接;加快全民性的信息技术知识普及教育,提高社会信息化应用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推介活动;加强国际和区域信息产业合作,组织跨省、跨国的交流和招商活动。大力吸引一批国内外著名企业和机构到青岛建立大规模的研发中心、外包中心和生产基地。同时,积极鼓励本地企业走出去,开拓国外市场,快速提升青岛信息产业规模和国际影响力。
信息化不仅是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且还是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我市信息化发展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机制与发展思路有待进一步完善。从全球看,信息化发展步入加速深化、综合集成、融合转型的新阶段,泛在感知、精准获取、海量存储、高速传输、智能处理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正进入创新爆发时代。发达国家已经将信息化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美国、欧盟、日本相继出台未来5--10年的信息化战略,旨在以信息化促进自身经济发展,国际大都市也已经把信息化作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载体和重要手段。
从国内看,以“两化融合”促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国家基本战略,“物联网”、“云计算”等战略新兴产业在全国范围展开试点,并在重点领域广泛应用,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在国内外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下,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圈基础雄厚,深圳、广州、上海、杭州等城市在互联网普及率、电子商务交易额、物联网产值等信息化指标中略占先机;环渤海经济圈加速崛起,京、津、大连等地在信息产业领域与我市竞争日趋激烈;西三角经济圈蓄势待发,成、渝两地信息化发展已显追逼之势。我市虽然在两化融合、三网融合、无线城市、物联网应用等领域走在前列,但对于如何将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增长点与产业制高点,还缺乏基于我市实际发展相适应的新机制、新思路。
记者: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收尾之年,请谈谈贵市信息化在教育、医疗和企业方面的情况?您如何评价贵市“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发展工作?
尚立群:“十一五”期间,青岛市信息化和工业化加快融合。我市被认定为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市重点企业内部联网普及率达95%以上,信息技术装备90%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50%达到国际水平;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集成应用率达到42%;生产设备联网率达到38%。二维/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率达到78%,企业资源计划应用率达52%,涌现出一批两化融合示范园区、企业和项目。社会领域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加大了教育、医疗等社会信息化建设中的投入,取得了很大了进展,得到了良好的运用。
记者:目前我国正在推进三网融合,你认为这对贵市发展信息产业意味着什么?贵市怎样抓住三网融合的机遇?
尚立群:三网融合对广播电视、互联网、通信业都会起到拉动的作用,而且会形成一个拉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三网融合将创造融合型网络和终端产品的巨大市场需求,是推动我市信息通信制造业发展的难得契机,有利于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增强我市未来在信息通信领域的竞争力。
青岛有海尔、海信、阿尔卡特朗讯等多家三网融合终端产品制造业企业,在面临三网融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青岛市相关企业积极开展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已经研发生产多款三网融合产品。同时,还积极促进制造业企业与运营企业的合作,制造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撑,运营企业提供融合平台和产品市场,二者的结合既可以保障三网融合试点的顺利进行,又可以带动我市的三网融合终端产品制造业,在发展产业的同时,给老百姓带来方便和实惠。
记者:有报道说目前中国城市化面临双重瓶颈,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滞后于城市化。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贵市在城市信息化发展及如何实现数字城市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尚立群: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发展是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产物,密切联系、相互促进、但是又有区别。在不同的时期,发展重点不同。只要我们从全局上把握,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就会克服出现的矛盾,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市信息化发展主要思路是:面对国内外形势和我市的实际情况,围绕“信息青岛”、“智慧城市”发展目标,以“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线,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深化应用,资源共享、以民为本,科学务实、强化创新,拉动产业、保障安全,优化环境”的原则,抓住“蓝色经济区”核心城市建设和新一轮信息技术创新机遇,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应用,构建牢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制定有效的人才引入、培养机制,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社会公共事业领域的作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服务型政府和服务型经济的形成,把青岛打造成安全便利、绿色宜居的现代化城市。
记者:最后请您介绍一下青岛市如何考虑“十二五”期间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尚立群:我市正在制定的《“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信息资源全面整合、信息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健全、电子政务业务深度协同、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基础设施、三网融合、两化融合、政府及公共管理服务、城乡人民群众生活、信息产业等六项具体目标。
围绕目标的实现,“十二五”期间,推进实施信息畅通,统筹资源整合共享;信息勤政,强化政府服务效能;信息兴业,促进产业融合升级;信息利民,营造便捷宜居环境;信息惠农,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等5个方面22项主要任务,涉及8大领域,30项重点工程,76个具体项目。
我们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信息网络全面覆盖。力争“十二五”末,互联网普及率超过75%,宽带用户数突破200万户,光纤到户覆盖率达到50%以上,无线宽带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其中市区达到100%),覆盖人口数量700万以上,服务于全市95%以上的企、事业单位,率先建成无线城市,网络环境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为区域性国际信息通信枢纽。
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产业改造升级。在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面深化“两化融合”,实现信息技术应用普及,提高信息系统集成应用程度,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园区和新型发展模式企业;到2015年,90%以上重点工业企业普及应用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等重要信息系统,70%以上实现集成应用。我们要用信息化助推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并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力争到2015年,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全市骨干企业达到100%,中小企业提升至60%以上,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2000亿元。青岛市将进一步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努力将我市打造成为东北亚物流服务中心。
我们还将在电子政务建设工作方面继续努力,使各级政府部门电子政务网络覆盖率达100%,进一步提高机关办公效率。在物联网、智能电网、移动智能信息终端、新型显示、下一代互联网、太阳能光伏等新兴领域继续加大工作。力争到2015年底,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300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其中,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软件出口额达到6亿美元;物联网产业产值达到33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