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监测和推荐平台

搜索结果

当前位置:首页 > 搜索结果

试析安徽软件产业发展之走向

安徽省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 汪炳兴

本刊通讯员 贾德玖

一、从现状看,做大做强我省软件产业仍有可能

(一)近年来我省软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自2000年6月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颁布以来, 我省软件产业销售收入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3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83142万元,比上年增长27.53%。实现利润12674万元, 同比增长80.88%。产业发展整体呈现良性循环趋势。

(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利润的增加是通过企业自身实力的不断壮大来实现的。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 软件企业数的增加比例呈总体下降趋势, 而单个企业规模则呈扩大趋势。2003年有28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一千万元, 比2002年增加7家。其中有6家年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

(三)自主软件收入占据主流地位。2003年, 我省自主软件收入占全省软件收入的92.91%, 比2002年又提高了3.5个百分点。自开展产业统计以来,我省自主开发的软件产品销售收入一直占总软件收入的四分之三以上。企业技术开发优势得到充分体现, 这是我省软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人员结构趋于合理。截止2003年底, 全省直接从事软件产业的职工总数为6700人, 其中大专以上学历者占职工总数87.69%,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占职工总数的57.79%。在技术人员中, 系统分析员占技术人员总数的14.34%, 高级程序员占总数的24.87%。人才结构基本合理, 而且与2002年保持大致相同的比例。人才的动态变化趋于稳定。这不但符合软件产业发展对高端人才结构需求的实际, 同时也说明我省软件产业发展的现状为各类专门人才提供了可施展才能的机会, 稳定了人才这个发展软件产业最重要的基础。

(五)国有及民营企业继续支撑我省软件产业的大半江山。占企业总数13.55%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占全省软件业销售收入的34.01%, 平均每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842万元。统计数据表明,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大都规模较大, 效益较好, 产品市场比较稳定, 其近期作为我省软件行业发展中坚力量的格局将会维持不变。

占企业总数76.27%的民营企业2003年完成销售收入占全省软件业总销售收入的53.48%, 每家企业平均实现年销售收入818万元, 总体规模与上海市软件企业的平均销售收入相近。2003年全省民营软件企业销售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28.84%, 利润同比增长47.80%, 其良好的发展业绩和后劲不可小视。

(六)技术创新方兴未艾。由于各级政府十分关心软件产业的发展, 每年通过登记的近百个软件产品中, 有近三分之一得到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资金支持和有关政策扶持。软件企业本身的研发投入也呈逐年加大趋势。2003年参加年审的118家企业当年研发投入20195.3万元, 比上年增加15.23%, 是当年应税额的2.57倍, 是当年实退税金的9.63倍, 占2003年118家软件企业年销售总收入的14.66%。这为我省软件企业向着更具竞争力的方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七)国家优惠政策的落实,为我省软件产业的发展继续增添后劲。截止2003年底, 全省共计已认定软件企业127家, 已登记软件产品341种。2003年共享受减免税待遇2096万元。累计享受减免税近7000万元。国家长期的政策支持, 除了激发各类资本对软件业继续投入的热情外, 也使我省软件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维持在35%左右, 这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

二、从发展看,我省软件产业前景堪忧

尽管我省软件产业发展的势头不错, 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弱点和矛盾已逐步显现出来。分析这些制约因素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是整个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系统集成未担当主力,致使全省产业规模偏小。2003年我省软件产业发展速度比前两年有所回落, 销售收入只占全国软件产业销售收入的1.14%, 而且不排除继续跌落的可能。

导致上述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我省软件产业系统集成能力较弱,使易形成产业链的系统集成收入只占总销售收入的13.86%, 而全国平均水平为39.94%。我省已通过系统集成各类资质认证的企业共40家, 其中能承当部省级系统集成项目的二级资质企业只有2家。大多数已具资质的企业尚未认真开展系统集成业务。

软件作为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核心, 其作用是通过系统集成来实现的。系统集成能力不强, 不但使软件产业总体规模难以做大, 带动不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也会导致自身软件产品市场的萎缩。

(二)产品结构有待改善。虽然我省已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技术水平在全国同行业中位列前茅的软件产品, 其产业化前景也较诱人,但这些产品市场运作乏力, 同一产品的年销售收入很少超过一千万元。应用软件占据我省三类软件分类中的98.28%, 但却很少有一种产品与我省有优势的传统产业信息化相结合而形成大批量的生产能力。为了挤占企业熟悉的那一块有限的产品市场, 单用户开发、单用途开发现象屡见不鲜, 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和资金不断花在重复开发产品上而产生不了更大效益。

(三)缺乏有带动和辐射作用的龙头企业。2003年我省软件企业的平均销售收入逾900万元, 高于2002年的784万元。年销售额超过千万元的骨干软件企业为企业总数的23.72%, 稍高于23%的全国平均水平; 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软件企业占总企业数的5.08%, 低于8%的全国平均水平; 年销售在亿元以上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1.69%, 低于4.5%的全国比例。在企业总体平均规模不算太小的情况下, 销售总额愈高的企业占总企业数的比例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愈低, 明显反映我省软件产业骨干力量的匮缺。而在总数不多的骨干企业中, 由软件产品带动一个行业迅速形成较大产业化规模并带动相关企业和相关产业崛起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2003年公布的由国家四部委局联合审定的国家规划布局内的172家重点软件企业在华东地区分布情况为: 上海21家, 浙江14家, 江苏、山东各8家, 福建、江西各3家, 安徽仅讯飞公司1家。而江西省软件产业总体规模只及我省50%左右。

(四)优越的人才资源环境下,人才的集聚效应与合理的人才政策难以体现,导致人难尽其才。据统计, 我省在合肥地区的重点院校每年毕业的IT专业毕业生为2500人左右, 其中研究生约1000人。而每年留省直接从事软件产业的人员不到20%。企业分散、项目分散而产生的人才分散, 使不少软件企业开发人才捉襟见肘。一些项目带头人作为企业负责人不得不去从事与自己专业相悖的管理工作、市场开拓和公关工作。产品重复开发现象又致使排他性的人才资源恶性竞争局面时有发生, 加之我省与长三角地区历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没有比沿海地区更加合理的吸引和稳定人才政策, 将导致我省软件产业发展最重要的人才优势丧失殆尽。

另外, 我省中、低端软件人才的培训在全国有较大影响, 而这批人才进入我省软件企业从事相应工作的却为数甚少。过多采用高端人才从事一般软件产品开发和生产, 不但会造成人才成本的急剧上升, 也对稳定人才队伍造成负面影响。

(五)蓬勃的省内信息化建设形势使我省软件企业在省内较低的市场占有率相形见绌。我省电子政务、农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活动一直开展得比较活跃,有些还处于全国前列, 每年用于各类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至少十几亿元。而2003年我省软件企业在省内的软件销售收入只占总收入的9.18%。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固然有软件企业市场开拓乏术、企业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原因, 市场竞争不规范, 招标迷信一些打着大型软件企业旗号的外省小企业,同等条件下缺乏对省内软件企业帮扶措施等现象还普遍存在, 导致我省一些优秀软件产品(如色选机、电能质量测试系统、网管系统等)都是先开拓省外市场后才逐步推向省内市场。

(六)公共平台建设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软件产业的发展, 离不开一些重要的软件公共平台的集中建设。如中间件库的构建、软件评测与信息安全认证、龙头产品(如我省语音产品)应用开发、软件构件复用技术研究、软件工程化技术等直接关系我省软件产业发展的公共平台建设, 目前尚无整体推进计划。省有关部门对某些平台建设的投资也是基于项目补助方式实施的。据估计,每年各类政府投资用于公共平台建设和软件工程化能力建设的资金还不到对软件业总投资的10%。一方面, 不同政府部门对同一项目多次重复投资, 造成资金使用严重不合理现象反复出现, 另一方面对做大做强我省软件产业起着十分重要基础性作用的软件公共平台建设因企业缺乏实力、政府末予关注而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七)软件出口尚未正式进入角色。当前, 几乎所有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境外软件企业都已进入我国软件市场。中国市场已变为国际软件竞争市场的一部分。虽然中国的软件业发展要立足于国内信息化市场需求和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上, 但目前我国的软件与服务业的市场份额只占全球6000多亿美元市场份额的2%左右, 不实现软件产业国际化, 不仅无法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也无法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我省2003年有11家企业实现软件产品出口收入3959万元, 只占全国软件出口的0.31%。因此, 我省软件出口任务任重道远。

三、几点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软件产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在我省有着客观的存在,软件业的发展也比较符合我省人才资源充沛与应用结合有较大空间等省情。但值得注意的是,发展软件产业,不仅在于其自身创造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软件产业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和增值性,能够为传统产业的改造、经济结构的调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当前的形势下,并不是具备发展软件产业基本条件的地方就一定能形成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局面。就我省而言,如果不能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妥善处理影响产业发展的几大难题,我们将可能面对重蹈微型计算机和VCD机复辙的尴尬局面。为此建议:

(一)各部门齐心协力迅速采取得力措施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批转省信息产业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软件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皖政〔2003〕88号文)。要站在发展产业的大局上抓紧制订相应的贯彻意见和配套政策,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确保国家和我省各项优惠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不断优化软件产业发展环境。

(二)集中国家、省、市三级管理资源,从政策、资金、人才、市场等方面多管齐下,力争在五年内扶持5-10家骨干软件企业与我省传统产业实行紧密融合,实现每家企业年销售收入5-10亿元,并带动相关企业、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20亿元。

(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省扶持的若干龙头软件产品,利用建立的省软件产业发展基金,按照市场化运作要求,动态支持其迅速形成产业规模,并在条件成熟时成立龙头产品研发中心,以不断提升我省软件产品的创新能力。

(四)制订培养软件人才的规划。从落实省政府皖政〔2003〕88号文着手,营造使用人才、培养人才和吸引人才的良好氛围。特别要注意培养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和各类层次的专业人才,逐步形成我省软件产业人才较为合理的梯形结构。

(五)根据轻重缓急,着手我省软件产业公共平台建设,并落实免征其运行期间所交纳的各类税赋的地方留成部分,用于再投入。择机建立我省软件市场公正评估体系和专业监理队伍,确保我省优秀软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