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互联网+”助力食品安全
用好互联网“天眼”,实现监管部门、经营主体、消费者之间信息互通、监管互动、资源互享,让食品安全更有保障
眼下,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地餐饮业陆续开张。人们聚亲会友、遍尝美食,要把此前的“念想”找补回来。这不仅提升了个人、家庭幸福感,也是当前扩大居民消费,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的关键一环。
不过,日前一则关于食品安全的新闻,给不少人外出就餐的热情泼了冷水——知名火锅“小龙坎”旗下的榆林加盟门店,被查出在两年间用2.2吨地沟油制作火锅锅底,销售给顾客食用。人们忧心:在那些我们看不见的食品加工生产线上,还有多少不合格不安全食品被生产出来,送到餐桌上,危害公众健康。
食品安全,事关百姓健康和经济发展,必须严防死守,这是监管部门绕不过去的必答题。食品行业主体多、布局分散、业态丰富,依靠传统的方式已无法适应新的监管形势;另一方面,公众参与监督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这种情况下,应尝试引入信息化手段跟踪评价、搜集数据,用好互联网这个“天眼”。
在这方面,国内一些城市已经先行先试,取得一定成效。
比如,深圳市近年来开展阳光智慧餐饮监管与信息公示系统建设,为1万多家企业安装6万多个视频监控,接入市场监管智能指挥中心,对食品加工制作过程进行实时监控,通过AI识别和大数据分析,针对餐具未保洁等常见违规场景,进行“自动抓拍、自动审核并推送整改要求、企业将整改情况线上报送”的一体化操作,监管者、餐饮企业还可以用“移动监管APP”进行交流,立整立改,监管效能大为提升。与此同时,消费者在就餐时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查看店家资质、明厨亮灶、日常监管、抽检检测等监管信息,并进行评价。
可见,在食品安全领域引入“互联网+监管”好处多多——对社会公众来说,实现了食品安全信息可查看、监督评价可参与;对监管部门来说,有助于提高监管精准度和有效性。对企业而言,一方面,监管人员对守法者“无事不扰”,减少了对经营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预;另一方面,对违法者全方位、无死角监管,“利剑高悬”、违法必究,可督促经营主体及时整改和自我提升。这张大网,实现了监管部门、经营主体、消费者之间信息互通、监管互动、资源互享;加固了食品安全网,也优化了营商环境,促进经济内循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实现了多方共赢。
将食品安全“互联网+监管”的做法全面推开,需要一笔不菲的建设资金投入,也需要消费者习惯下载APP或扫码参与等“麻烦”。不过,咱们可以算另外三笔账:对监管部门来说,由此可以省下开展管理的人力成本支出;对企业来说,能够带动餐饮及文体娱乐营业收入;对消费者而言,能够避免饮食不洁导致求医问药、打官司维权等不愉快。算经济账,大家都不亏。此外,大众点评、美团、饿了么等第三方机构,都是餐饮业健康发展的受益方,也该发挥现有平台、数据等优势,出一份力、担一份责。
想想那色香味俱全的南北美食,那顾客盈门、财源广进的繁茂景象,加快“互联网+监管”建设、加固食品安全网势在必行,大有可为。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