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硬仗,关键要靠科技
“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疫情发生以来,广大科研工作者用饱满的斗志奋战在武汉抗疫一线。他们与时间赛跑、与疫情比拼,开展科研攻关,在治疗方法、药物、检测等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拿出了不少硬核产品,为疫情防控做出了重大贡献。
华中科大副校长、同济医学院院长陈建国——开辟科研绿色通道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同济医学院院长陈建国介绍,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华中科大充分发挥工科和医科相结合的优势,以科技攻关指导疫情防控和临床实践,为一线抗疫提供科技支撑,同济医学院科研团队也将重点投入在病毒溯源、快速检测救治、临床药物筛选、疫苗研发等研究和应用上。目前,首批投入5000万元,用于为相关项目开辟绿色通道。
“预防医学减少患者增量,好的疾控体系和手段,才能实现关口前移。”陈建国介绍,疫情发生以来,华中科大附属协和医院侯晓华、蔺蓉教授团队研制出新型冠状病毒IgM/IgG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主要用于核酸检测呈现假阴性的情况,以手指血作为标本,只需15分钟就可以验出结果,有效率达80%以上。
“要注重‘中西医并重、工医科结合’。”陈建国说,在抑制患者“轻转重”“重转危”,该校打出了一套中西医组合拳。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药学院李华教授团队在新冠肺炎病毒药物干预靶点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开发弗林蛋白酶抑制剂。同济医学院已遴选出数百种临床用药,通过云平台发送到全国各大医院和患者家中。
针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展开科技攻关,他们也在努力。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华为云、蓝网科技等团队共同研发了一套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CT影像量化分析系统,正在为全国几十家医院的患者提供服务,对新冠肺炎患者的发病初期、进展以及治疗效果可以进行准确判断。
华大因源医药科技公司首席技术官吴红龙——最快3小时出检测结果
“截至目前,我们在湖北检测样本量超过12.9万份,全国超过38.8万份。”3月4日下午,华大基因旗下华大因源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吴红龙说。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是患者临床确诊和康复出院的重要依据,也是密切接触者解除隔离的重要判断依据。“我们有320多名工作人员扑在一线。”吴红龙介绍,自1月初,公司就投入精干力量研发快速检测试剂盒,并于1月26日获得国家药监局审批许可。
“相比其他确诊手段,核酸检测更可靠、更准确。”吴红龙表示,采样是否规范、患者病程进展等因素会影响检测结果。
检测样本送达后,要经过灭活、核酸提取、荧光PCR检测、报告审核和发放等一系列流程。其中,灭活环节最为关键。在负压操作室中,工作人员要身着防护衣在生物安全柜中完成操作。
目前,公司在湖北每天的检测量超过1万人份。“一份样本送到之后,最快3小时就能出具检测结果。”吴红龙介绍,如果样本量大,也会在24小时内做完检测。
1月20日晚,吴红龙从广州来到武汉,“原本只是来看望公司团队,然后就回家过年,没想到干脆留了下来。”吴红龙表示,他们将继续坚守岗位,不断改进、完善检测技术,为战胜疫情贡献力量。
华中科大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吉红——测温神器助抗疫
3月2日上午,一辆白色汽车缓缓驶入华中科技大学东北门,工作人员手机上的红外智能体温检测系统突然发出报警声——车内有人体温达37.6摄氏度,属于发热人群。
乘客无需下车,甚至无需停车,远隔6—8米,在0.3秒内便可精准测温。这种人体测温红外设备是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吉红教授团队研发的新一代“测温神器”。“利用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识别被测目标,然后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监控报警,不仅测温速度快、距离远,而且精准度高,误差小于0.3摄氏度。”陈吉红说,“测温神器”可以满足公共场所大规模测温的需求,对人流速度没有影响,工作人员不需要再用测温枪一个个测量,大大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之前的设备遇到车子发热或者人拿着温度较高物体的时候,会发生测错对象的问题,我们这次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了改进,大大降低了误报率。”陈吉红介绍,目前,这类“测温神器”正在武汉市定点医院、机场、车站、集中隔离点、援汉医疗队集中居住点等重要场所使用。
同时,陈吉红团队还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布局在各公共场所的“测温神器”进行数据联通,建立人体温度数据库。“假设某个区域突然出现很多人体温超标情况,就会发出预警,可以为疫情防控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陈吉红说。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呼吸系主任罗凤鸣——救治与研究同步
“自从正月初一到武汉,医疗队接管了3个危重症病房、98个床位,现在已经出院80多名患者。”作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呼吸系主任和第一批支援武汉医疗队的队长,罗凤鸣既要救治患者,也要开展病理研究。
为了更好地进行病理研究,罗凤鸣会与武汉前线的医生进行在线探讨。罗凤鸣在研究危重患者对激素类药物的使用效果时发现,9例患者样本中,3例已经出院,还有3例病情比较稳定,但普遍的特点是患者激素使用时间不能过长。
通过研究已有病例,罗凤鸣发现去世患者更多都是失去了机体免疫的平衡,而非年龄因素。罗凤鸣认为,应进一步研究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针对性采取措施,提高救治成功率。
罗凤鸣分析,目前在肺部细胞发现病毒包涵体,说明病毒能在肺上大量增殖,抗病毒治疗就成了重中之重。如果核酸最初检测阳性,后来反复检测肺部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病毒核酸阴性,主要考虑炎症反应或继发感染等因素,应进行针对性治疗。
“患者到病程晚期救治难度很大,到目前为止,医生对疾病的认识还是不够。” 罗凤鸣说,未来会继续开展不同病例的临床研究,进一步优化治疗手段。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