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做“护身盔甲” 才能贏得人工智能未来
据外媒近日报道,Uber申请了一项很有意思的人工智能专利:通过机器学习技术来判断使用APP约车的乘客是否处于醉酒状态,然后为其定制乘车服务,比如让接受过醉酒乘客服务培训的司机前往接送。
产品未出,专利先行。在技术市场打拼,没有知识产权做“护身盔甲”万万不行,在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人工智能领域更是如此。想要赢得AI的明天?得赶紧看看手中有几张知识产权的筹码。
AI领域知识产权层次丰富
“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人工智能领域所包含的知识产权可以依据产业划分,大致分为三类。”北京人工智能专利产业创新中心总经理刘翰伦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刘翰伦告诉记者,第一类属于基础层,也就是人工智能的底层技术所包含的知识产权。这类知识产权覆盖硬件和软件,例如芯片、算法、传感技术等方面最基础的技术。
第二层属于技术层,这类知识产权覆盖将基础层的技术进行整合后所产生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
第三层属于应用层,这类知识产权覆盖的范围主要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具体的行业或场景中,比如自动驾驶、陪伴机器人、医疗图像识别等等。
“人工智能企业要进行知识产权布局,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刘翰伦介绍,例如从技术角度可以申请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软件则可以考虑版权,为产品外观设计申请外观专利,同时企业的商标在注册后也会受到法律保护。
美国飞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莱昂内尔·拉维努尔曾在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做讲座时介绍,如今外观专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的企业往往重视为其技术申请发明专利,却忽略保护技术产品的外观专利。实际上,一架小小的无人机可以申请几十甚至上百项外观专利。
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保护方式是商业秘密。刘翰伦介绍,商业秘密需要企业有一整套的规范对涉及企业经济利益的技术和经营信息进行保护。在商业秘密遭到侵犯时,可利用法律手段要求侵害人停止侵害并承担法律责任。
专利数量第一,整体布局偏弱
这几年国内人工智能领域很火,早些年起步的人工智能公司迎来春天,新的人工智能创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BAT等互联网公司也开始争相布局人工智能业务。
从知识产权角度来看,国内人工智能专利的申请数量也令人欣喜。
据《2018人工智能行业创新情报白皮书》统计,目前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集中在中国、美国、日本三国,其专利申请量分别为:99264件、48870件、31158件(包括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中国申请的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妥妥位居第一。
“但国内人工智能企业在知识产权布局上整体依然偏弱。”刘翰伦说。
刘翰伦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虽然中国机构或企业申请的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已处于领先,但从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所划分的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三个层面来看,中国的人工智能专利主要集中在应用层,少数位于技术层,基础层专利凤毛麟角。
这一方面是由于跟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国内在人工智能领域起步较晚,掌握的核心基础专利自然较少;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内人工智能企业比较偏向于人工智能应用端的开发,专利申请自然也向应用层倾斜。
“国内企业往往在一开始比较重视国内市场,容易忽视在国际市场上的知识产权布局。”据刘翰伦观察,国内很多人工智能企业的专利90%以上集中在国内,如果企业的产品只面向国内市场问题不大,一旦想要走出国门,就会面临非常大的知识产权风险。
刘翰伦举例说,国内某家著名互联网公司近年来业务不断向人工智能领域倾斜,虽然目前该公司即将进入IPO阶段,但是迟迟不宣布它会进入美国市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知识产权布局上积累不足,一旦进入美国,会面临严重的知识产权风险。
应构建立体化知识产权版图
在刘翰伦看来,人工智能企业在知识产权上的布局可折射出企业对知识产权的态度。在这些方面,国内外都有一些很好的“榜样性”企业值得学习。
例如IBM在2016年申请了8088项专利,其中2700多项专利与人工智能与认知计算相关。英特尔近来对人工智能芯片的关注越来越多,对人工智能芯片的知识产权布局也比较完整。
国内也有一些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刘翰伦介绍,国内一家机器人领域的创业企业非常重视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布局,不但在国内申请很多专利,同时也在国外市场加紧布局。除此之外,这家企业还非常关注人工智能领域其他专利的动向,研究其他专利与自己的专利的关系等等。
“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前期投入,虽然会产生一定成本,但是换来的是市场竞争力。”刘翰伦认为,人工智能企业不能仅仅将精力集中在技术或产品研发上,应对知识产权布局有基本的认知。而且这种认知不应仅仅是企业法务部门的事,从企业的管理层到研发人员都应提高相关意识。
除了尽量提高知识产权的质量,重视在海外市场知识产权布局以外,专业人士提醒国内人工智能企业重视应用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手段。
美国飞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姚克实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美国人工智能企业非常重视以商业秘密的形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例如某项技术由于保密的需要并未公开申请专利,但可以通过与合作伙伴签约,允许对方使用该项技术的同时对其保密。
而姚克实在中国观察到的情况是,技术员工的离职常常会带走企业的技术秘密,甚至对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原因是企业没有就商业秘密与员工签订必要的协议。
“这就需要企业尽早建立关于商业秘密的系统规范,并在企业内部执行。这样在遭受侵权时,不会毫无防备。”刘翰伦说。
来源: 科技日报
热门文章
推荐内容
- CVIC SE Enters the Jamaican Expressway Market with the Strat
- Huawei and Haier Sign the Strategic Cooperation Agreement
- Sunyard and Chouzhou Commercial Bank Develop the Internet Fi
- To Build the Cloud Ecology, Taiji and Huawei Sign a Strategi
- 東軟グループが出資して自動車技術会社を設立
- 上半期中国企業のサービスアウトソーシング、契約ベース金額4.9%
- 中国工業と情報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上半期ソフトウェア経済運行
- 中創軟件、「一帯一路」戦略に沿ってジャマイカの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