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制造业开放合作 促进全球经济包容性增长
西方有句谚语“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中国有句格言“众人拾柴火焰高”。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在此基础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日益成为全球共识。
2018年是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后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纵观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中国制造业秉承开放发展的理念,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坚持多边开放与区域开放结合,逐步从政策性开放向制度性开放转变,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合作共赢的重要领域。
40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世界制造业生产和出口大国、制造业领域利用外资大国和境外投资大国,逐步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对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1 万亿美元,是1978年的783倍;制造业领域实际利用外资达335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累计1201亿美元,中外互惠合作的范围、层次和方式不断拓展,中国制造业全面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并不断深化。
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制造业一直是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2017年中国制造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986家,同比增长24.3%。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年)》,大幅压减了对外商投资的准入限制,在制造业31个大类、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中,完全对外资开放的已有22个大类、167个种类和585个小类,分别占71%、93.3%和96.1%。与此同时,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近年来也呈现强劲增长态势,制造业占海外投资比重三分之一以上,覆盖纺织、食品、机械、汽车、电子等众多领域,为合作双方带来丰厚回报。例如,2010年吉利公司收购沃而沃后,经过一系列战略调整,到2015年沃而沃全球共销售50多万辆汽车,创下该品牌建立88年来的历史新纪录,助力沃而沃走出困境并重新焕发生机。在这一过程中,吉利也提升了自身管理水平,并通过协同和规模效应与沃尔沃形成互利共赢的共同体。
合作区域不断拓展。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中西部地区,中国制造业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1980年,中国在深圳设立第一个经济特区,各国的资金、技术和人才陆续来到深圳,并通过这个窗口打开960万平方公里的巨大市场。时至今日,大众、西门子、苹果、英特尔、三星、丰田、塔塔等世界500强企业的身影已经遍布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绝大多数企业都获得了良好的投资回报。近几年,在继续坚持引进来的同时,中国政府鼓励中资企业积极走出去。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制造企业境外投资从过去主要投向欧洲、北美和东南亚地区不断拓展到其他区域,很多企业积极到沿线国家投资兴业,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中国同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等30多个国家签署了产能合作有关文件,对接规划和项目,一批沿线国家急需的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领域重大项目在市场化运作中稳步实施,一批境外产业园区相继落成,为相关国家推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开放层次不断提高。近年来,外商投资的重点从加工制造逐步拓展到计算机、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在中国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的跨国公司近2000家。如中法企业达成共建“中法工业联合创新中心”合作意向,法国达索系统公司将在动态仿真、增材制造、多机器人先进制造等领域与中方开展深度合作,打造未来制造业创新技术孵化平台。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665.9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7.9%、71.1%和28%。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规模和层次也在快速提升。2012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首次超过美国对华投资;2016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达169.81亿美元,同比增长111.5%。在进入“全球产业20强”的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中,徐工、中联重科、三一、柳工等企业几乎都在欧洲建立了研发机构。
合作渠道日趋常态化。在推动“中国制造2025”实施过程中,中国主动对接其他国家的制造业发展战略,利用各种多边、双边合作机制推动制造业国际合作,与德、法等国在战略对接、标准制定、园区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对话与合作,涌现出许多中外合作典范。目前,已建立了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中拉产能合作投资基金、中欧共同投资基金、中墨投资基金、中法第三方市场合作共同基金等,旨在促进双边制造业合作发展。同时,中美、中德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也在工业互联网技术、标准、联盟等领域与中国企业开展务实合作。又如,中德在智能制造领域围绕产业、标准化、人才培养、示范园区等重点合作方向,开展了智能制造及生产过程网络化合作试点示范,促进中德双方互学互鉴,在合作新模式中实现互利互惠。
平等互惠性不断增强。开放的中国制造业受益于国外资本、技术和人才的投入,也持续为外资企业提供了良好回报。2017年,中国乘用车共销售2472万辆,其中德系、日系、美系、韩系和法系乘用车销量分别达到485万辆、420万辆、304万辆、114万辆和46万辆,分别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19.6%、17.0%、12.3%、4.6%和1.8%。中国制造企业海外投资也给当地带去资金、技术和产品,解决了当地的就业、发展和税收,不断上演双赢和多赢的故事。截至2017年底,仅中国企业在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就达到307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24.2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25.8万个。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在美国俄亥俄州直接雇佣了超过14万名美国人,不仅为当地贡献了宝贵的税收和就业机会,也有助于维护和提升当地公共设施建设。对此,《华尔街日报》认为中国投资重振美国“铁锈地带”。
40年来,改革开放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支撑了中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也为全球经济稳定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按照联合国发布的《2018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2017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三分之一。在华外资企业普遍受益于中国经济增长,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最近发布的《2017年中国商业环境调查》称,95%的受访公司在中国持续保持盈利,且三分之一的公司表示其在华业务比在其他市场的业务盈利高。
伴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一些人担心,中国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产能过剩等结构性问题外溢,将会对其他国家产业发展带来较大冲击;也有一些人担心,中国政府推出“中国制造2025”,仅仅有利于本土企业发展,将会对其他国家企业设置不公平竞争障碍。这些疑虑是没必要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互利共赢、开放合作都是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坚持的根本原则。同时,中国制造业对外开放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提高政策透明度和稳定性,优化政府服务效能,持续改善营商环境。
我们将在制造业已基本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汽车、船舶、飞机等行业开放要求,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特别是汽车行业外资股比限制,并加强同国际经贸规则对接,为外商提供更多更好的投资机会。
我们将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发挥好企业、协会、园区、政府等多方作用,提高服务水平,引导更多的中国企业到沿线国家投资兴业,建立高水平的研发中心、制造基地和工业园区等。面向“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巨大需求,推进与沿线国家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5G、车联网、中小企业、民用航空、网络安全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实现多方互利共盈。
我们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中国制造2025”及其相关政策措施一视同仁地适用于所有在中国境内的企业,包括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建立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机制,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和水平,为全球投资者营造一个稳定公平透明、法治化、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这已被古今中外的发展实践反复证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立应对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我们将继续秉承开放合作的理念,坚持市场化导向,更深更广融入全球供给体系,在开放合作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世界各国一道,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来源:中国日报网
热门文章
推荐内容
- CVIC SE Enters the Jamaican Expressway Market with the Strat
- Huawei and Haier Sign the Strategic Cooperation Agreement
- Sunyard and Chouzhou Commercial Bank Develop the Internet Fi
- To Build the Cloud Ecology, Taiji and Huawei Sign a Strategi
- 東軟グループが出資して自動車技術会社を設立
- 上半期中国企業のサービスアウトソーシング、契約ベース金額4.9%
- 中国工業と情報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上半期ソフトウェア経済運行
- 中創軟件、「一帯一路」戦略に沿ってジャマイカの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