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随着疫情防控步入常态化,紧抓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风口,不仅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更是产业转型升级所盼。
如何落实“六稳”“六保”工作,确保政府工作报告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人民网推出“育新机 开新局”系列报道,专访监管部门负责人,畅谈前沿产业思考,解读政策监管规划。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把数字化转型作为巩固制造业全球领先地位的战略选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为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指明了方向。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一级巡视员李颖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要深刻把握制造业全球价值链重构与国际分工格局大调整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以融合带创新、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助发展”,促进我国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重塑竞争新优势。
以下是采访全文:
人民网:疫情期间,我们看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等加速创新的重要途径。立足历史发展新机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有哪些新内涵?
李颖:当前,全球正处在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加速转型过渡的大变革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性交汇。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要深刻认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内涵与意义,持续深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有力支撑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首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牢牢把握信息化带来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立足制造业这一强国之本,将融合发展作为推动我国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战略支点。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相互渗透、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重构,促使制造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核心竞争力。
其次,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激发数字经济新动能的重要举措。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已经进入创新突破、深入渗透、扩散应用的加速发展期,对于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作用日益凸显。融合发展充分释放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引领作用,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引发生产组织模式、商业运行逻辑、价值创造机制深刻变革,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制造业发展新空间,为发展壮大数字经济持续注入新动能。
第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抢占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的必然选择。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大,经济全球化规则重构困难重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化解疫情危机、调整失衡产业结构、构建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举措。融合发展有利于加快高端工业软件、工业智能、关键设备等核心技术突破,掌握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杀手锏技术;融合发展有利于推进数字供应链建设,为供应链各类主体、要素和环节赋能赋智,有效提升柔性生产与快速转产能力;融合发展有利于我国制造业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方向发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
人民网:目前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都涌现出哪些典型案例?
李颖: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全力推进下,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两化融合程度日益深化,产业数字化基础不断夯实。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两化融合基础已较为扎实、局部环节信息化基本实现,融合发展的工作重心正在由“深化局部应用”向“突破全面集成”转变。2019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54.5,近五年持续保持2%-3%的速度增长,达到集成提升以上阶段的企业比例增至22.8%,分布结构已升级为中间高、两端低的“纺锤型”结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超过25000家,通过评定企业近万家,引导企业实施超过30000项新型能力建设工程,为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持。
二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快速发展,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作用明显。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正成为工业技术与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创新的关键载体,正成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支撑,正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在国家统一部署、各地大力推动、企业积极投入下,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迎来高速发展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具有一定区域、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70个,平均工业设备连接数达到69万台,平均工业模型数突破1100个,平均工业APP达到2120个,在钢铁、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家电等行业涌现出一批融合应用案例,赋能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日益彰显。
三是跨界融合创新取得突破,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通过持续深化两化融合,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各场景的深化应用,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模式和新型业态。截至2019年底,全国实现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型制造的企业比例分别为36.2%、8.8%和26.2%。网络化协同在飞机、船舶、电子等行业推广普及,商飞、中船、华为等企业发展基于模型的设计(MBD)、集成研发流程(IPD)等新型协同研发方式;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在家电、服装、家具等行业普遍推广,青岛红领、尚品宅配、小米科技等一批创新型企业通过构建新型生产模式实现了逆势增长;服务型制造在工程机械、电力设备、风机制造等行业快速发展,全生命周期管理、融资租赁等业务日益成为三一、徐工、金风科技等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
人民网:早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在当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再开新局?
李颖: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总体看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多个主体、多个环节、多个领域,需要从点、线、面等不同层面探索科学的发展路径。进入后疫情时代,要善于化危为机,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着力夯实基础、深化应用、培育动能、优化服务,助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两战胜”,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夯实基础,加快布局数字“新基建”。第一,持续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高质量打造多层次、系统性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培育推广基于平台的系统解决方案,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建设。第二,落实国家软件发展战略,加快软件产业发展,推动工业软件和工业APP研发创新和产业化推广。第三,统筹推进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引导地方建设分中心,提升工业数据资源的汇聚、应用和共享水平。
二是深化应用,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第一,加快企业全链条数字化改造,推动工业设备和核心业务上云上平台,提升融合管理、网络协同、数据贯通、软件开发、智能应用和安全防护等能力,形成数据驱动的协同设计、柔性生产、精益管理、智能运维等模式。第二,围绕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融合应用需求,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不同行业、环节、领域的扩散规律,分行业制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探索方法科学、机制灵活、分业施策的差异化发展模式。第三,引导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通信网络、数据中心、能源管控中心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鼓励集群内企业上平台用平台,提升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
三是培育动能,发展壮大新模式新业态。第一,加快研发、制造、管理、商务、物流、孵化等资源要素的数字化改造、在线化汇聚和平台化共享,释放数据潜力,整合利用全社会资源要素开展创业创新活动,打造制造业“双创”升级版。第二,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工业互联网平台融合创新应用,培育基于平台的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精准化、柔性化、绿色化发展。第三,发展壮大共享制造、工业电子商务、现代供应链、产业链金融等新业态,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四是优化服务,打造现代产业智能治理体系。第一,推动建设一体化的产业大数据平台,建立产业关键数据采集分析体系,分门类分行业构建国家、省市等多级产业云图。第二,支持建设全国性的战略物资保障调度平台,依托平台推进战略物资供需精准对接,动态优化战略物资生产能力布局和储备结构,强化产业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第三,完善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跨行业、跨地域、跨企业协作机制,提升“双链”分析预警、资源融通、动态调整等能力,打造稳定运行、要素共享、能力互补、价值共创的产业链供应链。
人民网:为进一步推进融合发展,促进数字经济新优势不断壮大。信息技术发展司如何从制度层面上给予相关指导和支持?
李颖:为进一步推进融合发展,我司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围绕政策制定、体制创新、生态构建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为地方、行业、企业提供相关指导和支持。
一是坚持举旗定向,完善融合发展政策。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推动出台并持续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研究制定制造企业基于互联网创业创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新模式新业态等实施指南,指导各地方加强融合发展政策供给,形成适应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构建部委协同、部省联动的政策落实推进体系,持续加强工作合力。
二是坚持深化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原则,推动简化融合发展领域的行政审批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大力培育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推动放宽市场准入限制、降低行业准入门槛。破除制约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完善绩效评价机制,推动建立以融合创新的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和考核体系。
三是坚持多方合作,构建融合发展生态。深化产融结合,支持建设产融结合服务平台,鼓励设立工业互联网产业基金,引导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对融合发展领域的支持力度。构建政府主导和市场自主相结合的融合发展新型标准体系,组织开展关键领域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研制,创新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加快推进专利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加大对融合发展领域技术、数据、商业模式等新型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体验中心等“新工科”人才实训服务平台,丰富“新工科”课程资源,以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教学模式,打造知识资源共享、人才自由流动、供需紧密对接的联合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将编程教学等纳入基础教育,鼓励普通中小学在课程和实践活动中加强软件基础知识、能力和观念的启蒙和培养。指导举办工业互联网大赛、工业大数据大赛等活动,以赛事为依托挖掘优秀人才、激发人才活力。
来源:人民网-产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