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监测和推荐平台

智能制造 两化融合

当前位置:首页 > 智能制造 两化融合 > 详细内容

提升“中国制造”含金量 新材料重任在肩

10月16日—18日,在浙江宁波召开的IFAM2021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暨2021中国(宁波)新材料与产业化国际论坛上,近30位院士、1500余位材料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业界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新材料领域发展前沿动态、研究成果展开探讨和交流。

“材料是科技创新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及先导,对于制造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论坛期间,这一论述出现频次颇高。

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副司长雷鹏在致辞中表示,新材料与信息、能源、生物等学科不断融合,材料基因组计划、超材料、增材制造等新技术正蓬勃兴起。国际环境带来新的挑战,迫使我国高度重视新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此加大投入。

潜心研发 把握“双循环”机遇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形成了全球品种、门类较为齐全,部分领域产量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的材料产业体系,有力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新材料等九大战略新兴产业。

“近年来,超导新材料、智能新材料、能源新材料、磁性新材料、纳米新材料等技术领域迅猛发展,正在实现从基础到颠覆的跨越,取得不少重要的技术突破。”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陈建峰院士指出,客观地看,我国材料技术领域还存在一些“卡脖子”的问题,制约着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究其原因,雷鹏分析道,伴随我国经济的爆发式增长,“能买则买”的思路长期存在,导致以往对材料的原创性、基础性、支撑性重视不足,材料产业发展对外依赖性强,跟踪模仿多,自主创新少,成果转化率低,很多研发停留在论文、专利层面,应用的少,存在“有材不好用、好材不敢用”的现象。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所长黄政仁以碳化硅陶瓷材料举例,介绍这一具有轻质、高强、耐磨、耐腐蚀、耐高温、高热导率、低热膨胀系数等优点的材料,在航天遥感、化工能源、微电子器件、高端装备等多个重要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国家战略及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关键材料。

“当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新材料的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等提供难得机遇。”雷鹏表示,要立足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持续推动政产学研用形成合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激发需求到研发到应用到反馈到再研发的动力。

远近兼顾 形成创新体系效能

面向急迫需求和长远需求,新材料产业需要做到二者兼顾、张弛有度。

“‘双碳’目标将带来深刻的产业革命和社会变革,材料产业会是零碳工业流程再造的重点对象。”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南平指出。

据了解,围绕零碳工业流程再造,该实验室正积极开展低碳水泥、生物质乙醇、CO2制甲醇等技术路径研究,致力于实现低碳水泥基胶凝材料、SOEC绿氢制备关键材料等技术的高效应用和成本压缩。

“发展新材料产业,对推动技术创新、突破‘卡脖子’封锁、支撑产业升级、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宁波市副市长陈炳荣介绍,宁波举全市之力打造新材料科技城,推动形成了以磁性材料、石墨烯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合成新材料等细分领域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涌现出博威集团、韵升股份、江丰电子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实业企业。

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聚集高端创新资源,完善新材料创新链条……透过宁波新材料产业创新实践,“中国制造”应如何从创新活动形成创新体系效能?

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公司副总裁李北光提出,创新体系应与“中国制造”的完整产业体系相匹配,完整的产业体系是创新流程顺畅的组织保障。他认为,一方面,基础研究、中试研发和产业化研究要形成对制造业的体系化支撑优势;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完整体系优势,要转化为对国产产品创新的环境验证优势。

雷鹏表示,科技部高度重视和长期支持新材料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已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布局了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高端功能与智能材料、新型显示与战略性系统材料、稀土新材料4个国家重点专项。新材料创新步伐将持续加快。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