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击败”人类预报员是“伪命题”
人工智能的明星选手“阿尔法狗”,在打败人类围棋界顶尖高手李世石、柯洁之后,旋即被零基础自学成才的“阿尔法元”轻松战败,一时引发人们追问:人工智能发展之迅速,未来是否会有更多人类职业被其击败?
眼下来看似乎不然,至少在气象预报领域,这在专家看来还是一个“伪命题”。今年3月23日是第58个世界气象日,主题正是“智慧气象”,在中国气象局举办的“风云莫测,智慧前行——直击天气,与科学家聊天”的活动中,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室副主任谌芸说,人工智能在气象领域更多是一种技术,它和人类预报员之间并不存在竞争和淘汰的关系。
在谌芸看来,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预报员作普通的、常规天气的精准预报,但在一些灾害性、极端性、转折性的天气过程中,仍需要预报员利用天气学知识、长期积累的预报经验发挥作用。她说,将来,人类预报员可以利用更为先进的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丰富的知识基础和对大气运动机理的分析认识,订正作出更精准的预报及影响预报,为有关部门决策和开展防洪减灾提供科学支撑。
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昆也在“直击天气,与科学家聊天”活动中提到,把“智慧气象”和“智慧防汛抗旱”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为防汛抗旱工作以及公众生活提供服务,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尤其是在防汛抗洪的关键时期,及时准确的降雨预报非常重要。
他说,天气预报预测的准确率关系到水利调度、水资源利用以及防洪抗旱的效率。未来,小尺度、更加精细、更加短时的预报,结合当地的水文预报模型进行山洪灾害、中小河流洪水预报预警,更有可操作性。这就需要气象、水文以及防汛抗旱部门更加密切的配合,发挥资源共享、数据融合的作用。
不过,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天气预报的应用尚属于初级阶段。谌芸说,预报预测按照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0~30天的天气预报,和30天以上的气候预测,而前者还可以分为0~2小时的临近预报,2~12小时的短时预报,12小时到3天的短期预报,7~30天的长期预报。而人工智能的影子更多是在短时预报方面出现。
据她透露,目前国家气象中心和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与天气预报中,但这种合作只是在强对流天气的短临预报方面,其他时段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还在探索之中。“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需要懂算法的人员,又需要懂天气的人员协作,才能把这件事做好”,谌芸说。
她还提到,随着探测技术的发展,大气探测网络逐步完善并朝着“智慧”的方向发展,为天气预报提供强大支撑。对于气象预报来说,“智慧”意味着智慧探测系统加精准数字预报模式,贯穿在天气预报的全流程,从监测、数据收集、数值预报、分析、预报预警到预报发布。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党委副书记吴可军在活动中透露,为弥补全国现有120个探空站的不足,气象部门将投入一些新设备,并弥补大气层垂直观测的不足。未来,还将基于高精度、多要素传感器技术的智能观测与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智能处理技术深度融合,实现观测的智能化感知、智能化响应和智慧服务。
来源: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