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物联网死亡之井?
物联网脱胎于工业自动化,生根在云平台,技术上的一环扣一环的发展,未来 10 年,我们肯定会进入到一个数字化新时代,也是一个智能 AI 时代。
犹记得 2009 年温总理的无锡之行,那句「感知中国」的物联网发展口号,到如今依然言犹在耳。一晃,中国的物联网发展之路从发轫之初,到现在已经走了十年之久了。从最初的国家大力支持的各种基于农业大棚数据化管理的种植物联网,到养殖物联网、环境监控物联网,再到如今如火如荼的车联网和智慧城市。
2019 年已然离去,2020 业已到来,中国的物联网未来之路何去何从,是走「互联网+」路线?还是走「工业 4.0」路线?或是在 AI 加持下,走中国特色的 AIoT 路线?未来不得而知,也许每种路线都有那么一群人去探索,去实施。不过已经过去十多年的物联网之路值得我们去细细品位和回顾,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总结过去,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
物联网的慢时代
在物联网智库前几天发布的《中国物联网产业全景图报告 2020》中,指出物联网是一个慢热型的产业,以前很多知名机构预测,到 2020 年物联网会形成几百亿连接,几万亿美金的市场规模,但最终离这些预期还是有些差距。同时文章还指出未来十年,中国物联网的发展,一是主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二是 AI 加持物联网落地,三是传统企业转型带来的发展驱动力。
提到物联网是一个“慢热型”的产业,记得吴晓波在今年年终演讲中说,「2020 年中国会进入硬核创新的慢时代,我们要相信慢的力量」。是的,互联网相信「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可是到了物联网,有了硬件实体,不再是简单的依赖流量,而需要依赖产品本身,想快,其实真快不起来。
物联网的死亡之井
每一种新技术,都有自己的技术成熟度曲线(The Hype Cycle),物联网技术也不例外。
笔者从事物联网领域的技术耕耘已经十多年了,从 2006 年初识物联网之后,就坚定地从工控领域走入到物联网领域。个人初步判断,中国的物联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处于了上图所示的发展阶段,也就是基本在低谷期的末期,正向复苏期迈进。
随着整个国际经济形势的下行,中国经济又面临转型,而物联网发展的阶段,恰恰处于谷底爬坡期,所以对现阶段的物联网企业来说,尤为艰难。著名企业战略顾问刘润在《新技术必然面临的 5 个阶段:如何跨越“死亡之井”》的文章提到和技术成熟度曲线相关的另外一个曲线,就是技术采用生命周期曲线,二者叠加在一起,如下图所示。
而物联网当前所处的阶段,恰恰是死亡之井所在的位置。不过曙光已显,目前已是死亡之井阶段的末期,能熬过该阶段的企业,将会有一个很光明的未来。
落地困境
回过头来,我们认真盘点和回顾一下,为什么物联网发展到现在却处于谷底时期。
早期的物联网项目大多是政府大力补贴下进行实施的项目,示范意义比较重,并且项目实施价格比较高,但是最重要的是对最终用户来说,意义其实并不大。比如种植物联网,早期投资几百万建设的各种数值化大棚,检测土壤温湿度、空气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等参数,实际意义并没有多大,所谓的远程自动控制,对于人力成本相对低廉的农业领域来说,更是华而不实的功能。
如果功能不实用也还罢了,比较关键的是,物联网涉及到大量的硬件,传感器的准确度,使用寿命,可靠性都不那么理想,有线和无线的通信也不是特别稳定。很多项目实施之初还可以正常运行,往往后期运行不到半年,系统大多就处于瘫痪状态了。
考虑到农业种植大棚物联网,相对而言是一个伪需求,所以我们进入养殖物联网领域,毕竟养殖环境对死淘率的影响还是蛮大的,特别是养殖棚停电超过几分钟,便会引起大批禽类死亡,物联网远程监控还是蛮需要的。
但是面临的问题就是,没有补贴的情况下,最终客户对系统的价格特别敏感,如何在保证低价格的同时,确保各种硬件和传感器的可靠性,还要能低代价实现系统维护,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早期的传感器由于使用的量少,并且也不是特定领域使用的。比如养殖领域比较重要的传感器就是氨气传感器,价格比较高,并且指标上说使用寿命 1.5 年,实际到现场应用测试,发现在氨气浓度比较高的现场,也就几个月便失效了,所以和传感器厂家深度合作,加大反应的剂量,在此类环境中,也可以保证合理的使用寿命。经过几年的现场实施,专门针对养殖领域,总结了一下落地的难点:
价格越来越低,需要连接的设备越来越多。比如养殖,最初的单棚 10~12 万,后续的 6~7 万,到现在的 1~3 万(最基础的仅几千元)。最初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PM2.5、氧气 、氨气的监控、到现在负压、水量、电量、禽重、蛋重、料重、风机状态的采集和监控。
数据采集量越来越大,多方对接的需求越来越多。设备安装量越来越大,对数据采集的实时性、并发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原有设备的对接需求越来越多。第三方合作公司,对生产、业务数据对接的需求越来越多。
智慧城市发展之初,一跳上网的模式,三大运行商更感兴趣,智能井盖,智能路灯等等,希望每一种智能设备上都可以直接通过运行商的链路入云。但是强力推广的同时,依然带来了实施成本偏高,维护代价大,实用性不高,到最后也不了了之。
正如阿里云 IoT 事业部总经理库伟所说,物联网领域还面临如下困境,比如:
在设备厂家层面,智能设备连接不稳定,网络安全差;
在 ISV 层面,标准不统一,集成各厂商的智能设备成本高,时间长,数据打通困难;
在用户层面:与产品捆绑紧密,提供的服务割裂,导致用户体验不佳。
由于一直从事物联网领域硬件接入这个环节的工作,除了在养殖领域深耕外,在智慧消防、智慧水务、垃圾处理和智慧城市等等领域也做了很多工作。对下,接入了各式各样的传感器;对上,对接了不同接口和协议的公有和私有云。
在这些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物联网接入这个领域,我也归纳了如下三条物联网落地难点:
需要接入的传感器及智能仪表种类繁多,物理通信链路多样,通信协议也各有不同;
客户现场差异大,对接设备多样,系统整体成本敏感;
设备安装量大,缺少专业的实施和维护队伍,长期稳定性、可靠性难保证。
从本质上来说,物联网是一个有软、有硬、有通信的综合型的技术领域,对一般的公司来说,真正做好并不容易。嵌入式软件、硬件,Web 后端、前端,手机 App 等等,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去做,开发出的系统,自然成本高昂,并且稳定性和可靠性也很难保证,所以物联网发展相对缓慢是有内在原因的。
走出低谷
如何让物联网走出低谷,业界也已经初步形成共识:
一是物联网设备的成本需要大幅度降低,无论是软硬件产品的价格,还是实施和维护的价格都需要降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在更多的领域和行业真正的落地物联网;
二是让物联网采集而来的数据更有意义,借助 AI 和其他大数据分析工具,让物联网对客户真正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
所以,物联网发展之困,需要破局。
2016 年号称是物联网元年,也是在从这一年开始,国内外一流公司开始在物联网领域发力。国外,亚马逊率先推出 AWS 物联网平台,微软紧随其后,也是在 Azure 云的基础上,推出了 Azure IoT Hub。
国内,百度在物联网领域发力最早,推出了天工物联网平台,不过后期发展重点在 AI+车联网领域,物联网反而推进相对乏力。
阿里巴巴在 2016 下半年,相对低调地推出了物联网开发套件,然后一直暗暗发力,发布了一系列物联网平台产品,并于 2018 年深圳云栖大会正式宣布全面进军 IoT,是继电商、金融、物流、云计算之后的第 5 个主赛道,把国内物联网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高度。
当初的一个物联网新芽,慢慢长成了一个大树,就如下图所示的那样。
“云”、“管”、“边”,“端”都推出了相应的产品,并以此为基础大力发展和推动树冠部分,号称阿里不做 SaaS,“被集成”,让更多的合作伙伴基于阿里的平台推出各个行业的专有 SaaS 系统。
腾讯手握微信这个移动时代最大的流量入口,号称“连接一切”,是更有潜力做好物联网的。不过最初有些像百度,虽然出发比较早,但似乎并没有怎么发力,其实腾讯早在 2014 年就发布了“QQ 物联·智能硬件开放平台”和“微信硬件平台”。不过这和我心目中的那个“物联网平台”还是有些差别的,直到 2019 年五月腾讯在数字生态大会上,正式发布了物联网开发者社区平台 —— Tencent Things Network,才感觉腾讯终于在物联网领域真正发力了。
和阿里一样,腾讯也是在“云”、“管”、“边”,“端”推出了自己的产品系列,未来在物联网领域如何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
在我的印象中,“云”、“管”、“边”,“端”应该是华为率先提出的,特别是“管”的概念,当下华为的用户“端”,在手机领域已经成为国内的老大,“管”就更不用说了,一直在做通信领域的管道。“云”的层面也在发力,2019 年 12 月 12 日,正式成立了“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不过华为的眼光已经超越“物联网”,当下重在“普惠 AI”,号称让智能无所不在,领航新经济。
说了这么多,其实想表达的是,正是因为这些国内一流公司的在物联网领域的强力推进,有了一个支撑未来物联网发展的基础平台,才让我们真正走进了物联网时代,才让物联网的开发更容易,才让物联网软硬件产品的价格得到进一步的降低,并且让物联网整个系统变得更加稳定和可靠。
为了更好地让物联网落地,在借助这些物联网平台的基础上,我们针对实施和运维层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采用搭积木,免编程或少编程的方式构建和实施项目,让这部分的开发成本、实施成本和维护成本降到最低。此外技术门槛的大大降低,也可以让更多的工程人员参与到整个物联网发展进程中来。
未来展望
最近在物联网的演讲中,我总提到如上这幅图,用我的一句话来说,物联网时代就是全面 AI 来临时的前夜。
物联网脱胎于工业自动化,生根在云平台,技术上的一环扣一环的发展,未来 10 年,我们肯定会进入到一个数字化新时代,也是一个智能 AI 时代。
要想真正做到数字化这个世界,物联网肯定是实施的第一步,通过形形色色的传感器,通过有线、无线各种通道,把物理世界的所有信息,接入云端。然后借助 AI 的力量,让这个世界变得让人期待,让人憧憬。
所以,物联网从业者,我们还等什么,一起加油,努力干!
热门文章
推荐内容
- CVIC SE Enters the Jamaican Expressway Market with the Strat
- Huawei and Haier Sign the Strategic Cooperation Agreement
- Sunyard and Chouzhou Commercial Bank Develop the Internet Fi
- To Build the Cloud Ecology, Taiji and Huawei Sign a Strategi
- 区块链 供应链不应被任何人所控制
- 区块链技术与共享经济
- 张首晟教授:区块链技术是互联网世界新的分合转折点
- 华为云助力“数字之城北京”构建目录区块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