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东软睿道总裁李印杲: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软件教育
2018年6月13日,新工科产业学院交流会暨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于中国软交会期间成功举行。东软控股副总裁、东软睿道总裁李印杲在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并接受了大连媒体的独家访问。
Q:您怎么看待人工智能时代?您认为大连该如何基于软件产业发展人工智能?
A:人工智能时代确实已经到来了,他正在融入各行各业中。而人工智能的背后是软件,是软件实现了人工智能。所以一个城市怎样才能通过软件产业实现进一步的应用转型,如何让软件为这个时代输入全新的血液,这些都是应该思考的问题。我相信这个转型会使大连整个软件产业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Q:针对大连的软件的人才储备,东软睿道有什么计划吗?
A:当然了,人工智能一定离不开软件人才。我们原来在大连每年培养近两万名软件人才,这个数据随着我们工作的深入还会进一步扩大。未来东软睿道希望和更多的大连高校以及企业展开合作,为大连市产业转型及发展培育更多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的人才,让整个大连产业转型得到更好的提升。
Q:刚才您也说人工智能时代离不开软件教育,但人工智能技术还在发展期,我们的教育怎么跟上这种技术的变化?
A:时代在不断变革,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总在说高等教育现在遇到了一些挑战,因为高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时调整。但是现在产业的发展太快了,一年一个样。所以我们需要从产业看教育,从产业看人才,这也是我们今天组织这个论坛的原因。
其实教育部也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教育部推动的产业学院,就是从产业的发展需求出发,产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就可以按什么方向去培养。产业学院要以产业来引领和完善专业的设置,人才培养的方向以及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造,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我认为这个变化会使大学生真正地走向社会。而在这个过程中,东软睿道会时刻保持与东软产业的高度互动,为高校输送最新的企业技术与资源,为整个行业的软件人才培养做出更多的努力。
Q:在这次软交会上,市政府方面也透露出,这几年要加强对软件人才的培训和输出,这个数字的比例是非常大的。东软又有软件学院,又有睿道,你们怎么看待人才培养这种巨大的需求?或者你们接下来将如何行动?
A:首先软件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数据表明,到2020年,中国新一代技术人才的需求缺口是750万人,这个数字可能对于14亿人口来说显得不大,但是每年计算机专业类大学生的毕业人数一共才30万人,相比人才缺口的数据,差距就相当巨大了。到了2025年将达到950万的缺口,而且这个缺口还有可能更大。我们一定要通过更多的工作让人才的供给真正能和产业发展匹配上。
面对未来,东软睿道会继续和大连市高校合作。我们希望跟他们一起培养人才,通过产教融合迅速加大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
另外,我们会继续依托东软睿道的实习实训基地,接纳更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到大连进行实习实训。这些学生在东软睿道的基地里做过实际项目,具备实战经验,与产业衔接得会更密切。
最后我们要致力于与大连政产学研创各个环节的合作,推出更具产学特色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平台。只要学生的能力与企业的需求完全匹配后,他就能变得更有价值。
论坛上我们谈到企业更喜欢有学习力、自驱力、共情力、执行力、价值力的员工,东软睿道做的就是帮助大学生们完美地从校园过渡到社会,实现自己的职场梦想。
热门文章
- CVIC SE Enters the Jamaican Expressway Market with the Strat
- Huawei and Haier Sign the Strategic Cooperation Agreement
- Sunyard and Chouzhou Commercial Bank Develop the Internet Fi
- To Build the Cloud Ecology, Taiji and Huawei Sign a Strategi
- 腾讯云四项合作开启数字化贵州,贵州用云量将剧增
- 阿里云全球布局逾200个数据中心
- 华为发布企业云战略:今年IT业务收入超20亿美元
- 目前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呈现四大特征
推荐内容
- CVIC SE Enters the Jamaican Expressway Market with the Strat
- Huawei and Haier Sign the Strategic Cooperation Agreement
- Sunyard and Chouzhou Commercial Bank Develop the Internet Fi
- To Build the Cloud Ecology, Taiji and Huawei Sign a Strategi
- 截止到2006年底通过CMM评估的企业(不完全统计)
- 2004年独立软件开发企业 最大规模前30家企业名单
- 2005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 2005全球银行按市值排名前25家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