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外包企业如何分享智慧城市蛋糕
采访对象:(按采访时间先后排序)
成都颠峰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玮
浙大网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钟明博
亿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骆敏
北京赛迪时代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赵刚
编者按:智慧城市建设在我国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目前我国已有百余个城市将智慧城市作为未来的重点项目,随着智慧城市工程的推进很多厂商也都纷纷布局智慧城市产业链,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为各行业带来了发展商机。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是否能抓住这一机遇,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上有哪些具体的计划和做法?本刊杂志将与业内专家与您一起畅谈智慧城市将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带来哪些机遇和发展!
1. 记者:首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2012年公司在软件外包领域的工作成绩和公司的整体经营情况?
张玮:2012年,面临全球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挑战,颠峰软件在软件外包服务领域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整体销售收入增长超过30%,同时创新外包业务的快速增长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盈利水平。从颠峰全球业务来看,日本业务保持稳定,中国以及北美(美国)业务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在颠峰业务结构中,以客户为中心的传统外包ITO、BPO业务稳步发展,以行业及解决方案为中心的创新外包OBC(Outsourcing Business Center)服务增长迅速。
钟明博:2012年,浙大网新在服务外包业务上实行“走高端、做总包、大客户联姻”的“智慧服务”战略,在国内外经济下滑、人力资源成本和商务成本急速上升的情况下,公司服务外包业务逆势而上,总体发展好过预期,实现了欧美、日本、中国三个市场的良性互动,并从原先以金融、医疗为主的行业领域扩展到通讯、电力和零售行业。
对美外包方面,在医疗领域,2010年,浙大网新曾承接了2140万美元的软件外包项目,为美国最大私立医疗服务中心之一Marshfield Clinic旗下医疗保险机构Security Health Plan(SHP)集成、研发、实施和管理新医改后的核心IT系统。2012年9月,项目成功上线。通过一个多月的试运行,系统凭借强大而稳定的性能表现、便捷友善人性化的客户体验顺利通过了严格的客户验收。由此,浙大网新成为中国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承接并圆满完成国际大型软件集成总包项目的服务外包商。在金融领域,公司继续保持和加深与美国道富集团等国际顶尖金融企业的良好合作,服务内容涉及股票、外汇、债券、基金等各金融领域。
对日外包方面,2012年上半年,浙大网新在日本的业务发展延续着高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与野村综合研究所、日立集团在银行、基金、投行等金融领域加深合作,离岸业务蓬勃发展。下半年由于政治原因,业务受到一定影响,但从长远来看,网新的对日业务还是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公司积极引进日本高端人才,强化对日在岸业务,积累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并深入开发日本证券行业高端客户,为承接全流程外包、实施差别化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内市场服务外包业务在2012年取得重大突破。公司在西安、深圳、上海新成立三家交付中心,确保以最优化的总体成本和团队经验为客户创造价值。在网新拥有传统优势的金融领域,公司与某大型国有银行合作开发的跨市场综合外汇交易执行系统顺利上线,并又获得某大型国有银行浙江分行的“营销E通”项目。在电力行业,公司与华能集团的合作已走向纵深。此外,公司还大举进军通讯和零售行业,与国内某著名通讯厂商签约,开发基于智能手机、pad的移动平台及应用,并与国内大型零售企业达成电子商务开发协议。
骆敏:2012年,亿达信息转变了对发展的态度,从规模到质量、从外延到内涵,改变公司发展模式。为了更具核心竞争力,开始聚焦,进一步明确了以“面向终端用户的整合IT服务”为主业;为了加强公司的业务能力,我们在每条业务线上提出了专业化的目标;为了强化市场冲击力,我们分成日本区和中国/MNC两大经营区域和组织体系;为了进一步深入客户,我们实行有选择、有重点的大客户深耕策略。
经过一年的调整,公司的成熟业务市场持续稳定发展,新业务也逐渐站稳脚跟:日本市场针对核心客户的全面IT服务体系逐渐形成,多业并举协同生效;欧美市场不仅业务发展,而且走向高端行业应用;国内市场客户结构调整成果显著,腾迅、平安、银联、招行等取得突破。在专业领域上,IMS、EBD、MOBILE、ERP日渐成熟,不仅自身特色明显,而且有效带动了应用软件开发,业务流程外包等传统业务发展。在区域发展上,东京、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经过多年的投入,终于产生回报,开始成为公司客户资源、业务资源的主要来源。
2.记者:据统计,我国目前已有百余个城市将智慧城市作为未来的重点建设项目,您如何看待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对于目前国内从事智慧城市建设的各厂商来说智慧城市建设如何避免陷入信息孤岛?
张玮:事实上,当今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城镇化发展的高速时期,目前中国数以百计的城市都将“智慧城市”或“数字城市”作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重点,从基础设施,到产业与经济发展,从公共管理与服务、到生态与环境保护,从工作到生活都需要智慧化。智慧城市是城市未来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于“智慧城市”建设这样的规模化、系统化工程,首先需要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并且分阶段、分目标落实到可操作的具体项目中,这样才能避免盲目建设和空中楼阁的尴尬,也能够有效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无论是对网格化的城市区域、还是对垂直行业进行智慧化变革,都应该做好其可扩展、可互联、可交互的充分考虑,保持足够的智慧解决方案的弹性和灵活性。
钟明博:城市化、信息化和工业化推动着中国智慧城市领域的需求不断释放。早在2009年,浙大网新就正式提出了“智慧城市”战略,并确定了面向中国市场的“智慧城市”业务与面向国际市场的“智慧服务”业务两翼齐飞的战略布局。浙大网新理解的“智慧城市”,是以“智能+互联+协同”为核心理念,将创新科技与前瞻性管理思维进行有机融合,打造更智能化的城市IT基础架构,构建更高效协同的城市公共管理、市民应用服务体系,从而实现人与城市、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2010年,浙大网新发布智慧城市白皮书,并在上海世博会上,携手思科馆向世人展示“绿色智慧城市”的美好生活。
2012年,经过3年发展,浙大网新的智慧城市战略经历了从概念导入到深化落地,通过资源整合、网新再一次拔高定位,并实现了向几个业务板块的扩张与延伸完成了“基础设施+平台+应用”的立体布局。在云基础设施方向上,浙大网新与华数集团成立了合资公司——华通云数据,合力打造云计算的基础架构平台,从而实现了向基础设施即服务的业务板块的延伸。在平台的建设上,网新与思科合资成立了城云科技,合力打造智能互联城市公共服务平台,从而拓展平台即服务的业务板块。“应用”层面一直是浙大网新的优势领域,十多年来,浙大网新已在数字政务、数字民生、数字产业三大领域的各个垂直行业拥有诸多解决方案和成功案例,特别是在电子政务、社会保障、市民一卡通、数字城管、城市信息资源目录与交换体系、智能交通等领域的IT解决方案居国内领先地位。在“应用”方面的优势积累,是浙大网新的立身之本。整合“基础设施”和“平台”的资源,也将有助于浙大网新进一步深化垂直行业的智慧应用业务,和拓展软件即服务的业务版块。
这里重点想提一下网新要做的“智能互联城市公共服务平台”。中国以往的城市信息化建设往往强调IT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针对某一行业或领域的行业智能化,缺乏整合城市功能的统一平台的建设,以应用为主体的数字城市建设模式仍未从根本上根除“数字鸿沟”、“信息孤岛”等信息化建设问题。网新的智能互联城市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打通各行业应用,上可支撑基础应用,下可承启基础设施,为智慧城市应用和服务开展提供操作界面的平台,也为联合运营的各合作方提供了相互协调、职责分工、利益分配等运营机制整体化磨合的平台,将为智慧城市建设整体推进和运营打下良好的基础。
骆敏:关于智慧城市,目前全社会还没有统一公认的权威定义。从我们今天讨论话题的角度来看,智慧城市是全国城镇化和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发展的产物,经历了数字城市、智能城市、智慧城市三个阶段;智慧城市是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的表现;智慧城市是城市创新发展的新引擎,信息化及其产业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当然,对目前上百家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部分专家也提出警惕智慧城市“过热”现象。
准确的讲,“信息孤岛”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不在于从事智慧城市建设的各厂商,条块分割问题一直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顽疾,智慧城市建设如果没有合理的规划,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将进一步加剧了业务系统的信息孤岛局面。从人口、法人以及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建设来看,当前的智慧城市对于如何解决其共同管理模式问题并没有提供多少建设性的建议和经验。目前作为国内从事智慧城市建设的各厂商,应密切关注包括电网、燃气、自来水等在内诸多城市公共系统之间的“信息壁垒”问题,如果企业只专注于各自领域的技术开发,无法在统一平台实现信息互换的话,智慧城市最终可能会陷入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循环中。
赵刚:智慧城市是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必然结果,是城市发展的新方向。建设部通过的首批90个智慧城市试点,申报了很多智慧城市建设的项目,还有更多的城市也在积极进行智慧城市的调研、规划和设计,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数量远远超过90家,应该说,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城市信息化的主流趋势,未来将产生一个巨大市场空间。
城市信息化起步较早,很多城市建设了很多“电子政务”、“数字城市”的信息系统,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具备能力整合这些系统,并且能够将新建设的信息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必须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分步实施的策略。通过建设统一的智慧城市云服务平台,能够保障城市各类应用服务的整合和协同,规避信息孤岛。
3.记者:随着智慧城市工程的推进很多厂商也都纷纷布局智慧城市产业链。您如何看“智慧城市”的推进带给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的商机?
张玮:智慧城市建设对软件外包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充满机遇和挑战。一般意义上目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仍然以政府为主导,而政府部门不具备提供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实施能力,无论是交通、医疗、教育、旅游等垂直行业,还是产业园区、公共管理与服务等城市区域与功能都需要具备行业或整体智慧解决方案能力的ICT企业参与实施建设。除基础架构与设施以外,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中最重要的部分包括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软件、应用与服务。中国的软件外包企业经历了多年的沉淀与积累,已经具备在相关行业以及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中提供专业化整体外包服务的能力,毫无疑问,这种能力将在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释放。
钟明博:2009年浙大网新就顺应国家发展潮流,布局以针对国内市场的智慧城市战略和针对国际市场的智慧服务战略,以强大的信息系统开发能力,致力于为智慧城市、金融、电力、通信等诸多行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国家智慧城市工程的推进,也让服务外包领域面临较大的市场机遇。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形成了迅速扩大的国内市场,金融、通信、电商、航空旅游、医疗健康等为代表的国内市场垂直行业已经迅猛增长。而对于网新来说,凭借10多年的积累,我们既有国际化的高端技术能力,又在国内的垂直行业领域拥有一流的人才和业务能力。例如,我们以国际金融领域的高端经验辐射国内,已经承接了如国家外汇交易中心、国有四大银行及诸多商业银行的很多软件外包业务。再例如,在政府行业,网新在数字城管领域提供信息采集BPO服务,这种业务模式在浙江、江西、江苏等省的多个城市都得到成功复制。智慧城市建设必将释放更多类似的需求,将会给网新带来更多的商机。
骆敏: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融合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成为支撑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需市场。
2012年12月5日,住建部正式发布《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将进一步加快,相关投资规模或有大幅增长。由此,与平安城市、电子政务、数字医疗、智能交通、智能建筑等相关的系统和平台开发、IT运营维护、信息化规划咨询、数据处理分析等服务外包领域,也将在2013年逐渐获得新的发展动力,有望迎来新一轮快速增长,各服务外包企业应密切关注,把握商机。
赵刚:智慧城市的显著特点是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应用的综合集成,应用模式将以云计算的模式为主,因此,智慧城市的数据中心、应用平台和架构体系相对集中,需要统一的标准进行建设,进行统一的运行维护,这种服务标准化的需求,就给软件外包商带来了很多发展的机会。而且,智慧城市建设地理分布范围很广,也需要专业化的软件外包商,以降低服务的成本。
4.记者:做中下游业务的服务外包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有限,然而智慧城市的建设、管理和维护都释放出很多服务外包的机会。面对这样一种情况公司是否有想过在智慧城市建设上面分一杯羹?有什么计划和做法?
张玮:智慧城市是颠峰创新服务外包的重点领域,也是颠峰软件的重要战略市场。颠峰软件从2010年开始就提出创新外包的理念并付诸实践。所谓创新外包就是在软件外包服务过程中积极消化、吸收、整合全球领先的产品、技术与方案,结合自身对中国市场深刻的洞察和理解,通过自身不断创新形成的领先的IT产品、技术和整体解决方案。目前颠峰软件整合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技术等新兴技术在智慧园区、智慧旅游以及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等领域已经具备领先的优势和基础,并成为我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最有效工具和手段。
钟明博:经过梳理网新在智慧城市和服务外包的能力, 网新首先将继续坚持走高端路线,将服务外包的成功案例复制到国内智慧城市市场,特别是希望在IT技术支持金融流通领域的业务融合方面有所突破。其次,在国内智慧城市领域,近4年多的实践,网新已经在国内智慧城市客户群中拥有良好的口碑,未来,也希望通过与客户的深层合作寻找和挖掘新的外包业务增长点。
骆敏:近几年,在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下,企业利润率有所下降。2013年,在世界经济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的总体背景下,国际经济形势的错综复杂、保护主义(欧美国家开始大量启动再制造业发展、减少往国外发包等计划以增加就业率)的明显抬头以及潜在的通胀压力,面向国际市场为主的服务外包企业,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短期内很难得到改善。许多服务外包企业已开始在业务转型升级方面寻求突破。
亿达信息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就开始考虑业务转型及市场布局,2010年开始关注智慧城市相关领域并加以探索(规划、名气通、联通PAAS平台、智能交通、三网融合、物联网平台、松下HEMS),主要基于几点考虑,智慧城市从概念逐渐落地;亿达集团科技地产(科技城、软件园区)、从城市建设商到城市运营商转变等发展战略日渐清晰、亿达信息自身在保持原有的主业ITS维持平稳发展上,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
5记者:可以说智慧城市的发展延伸出很多的产业链条,智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新一轮科技创新技术的带动。在您看来外包行业里的企业是否具备进军智慧城市相关领域的核心业务的实力?
张玮:软件是信息技术的灵魂,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服务的核心。软件外包企业在过去几年的发展中,逐步从程序碎片积累向整体方案转变;同时领先的外包服务企业具备从ITO、BPO到KPO的全价值链能力;并且对行业的洞察、智慧城市的理解日益深刻,结合软件外包企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优势,软件外包企业当然具备进军智慧城市核心业务的实力,甚至更具有竞争优势。
钟明博:外包行业的企业要进军智慧城市领域,核心的业务能力主要是技术能力和市场能力两方面。
从技术能力的角度来说,浙大网新能够为客户提供从项目咨询、应用开发、IT运维、BPO、KPO到软件集成总包等领域的全程服务,并且在多个行业拥有深厚的专业领域知识和已被证明的过硬质量流程,多元化的产品与丰富的案例业已表明浙大网新是满足客户战略外包需求的高效合作伙伴 。因此,凭借强有力的技术能力,加上本身在智慧城市领域的经验,浙大网新在智慧城市领域依旧会走在前列。
从市场能力来讲,浙大网新是最早打入美国华尔街市场的中国服务外包商之一,在美国和日本都拥有良好的项目经验和业界口碑。在国内市场,网新遍布全国35个大中城市的业务网点、6000余家分销渠道都是网新敏锐的市场触角;多年在社保、电力、通信等垂直行业领域的精耕细作,也为网新积累了对行业信息化的深入理解,沉淀了诸多的解决方案。对网新而言,如何抓住云计算的机遇,做好资源的整合,将是新一轮发展的关键。
骆敏:此事无法一概而论,关键问题是企业必须明确在智慧城市产业链及相关领域的定位问题,明确角色,然后整合内外部资源,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策略、计划。
从智慧城市产业链来看,上下游涵盖从RFID等芯片制造商;传感器、物联网终端制造商;电信网络设备、IT设备提供商;终端应用软件开放商、系统集成商、智慧城市相关业务运营商以及顶层规划服务提供商等多种科技型企业。
从技术层面来看,第一层主要是分布于城市各处的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传感及控制技术形成的物联网络;第二层主要是实时准确传送信息的电信网络;第三层则是对接收的海量数据进行处理的云计算平台;第四层则再次将数据传送至终端各个智能系统的应用网络。在每一层技术网络,都依附着大量技术型公司及新兴细分产业。
从应用领域来看,主要包括平安城市、电子政务、数字医疗、智能交通、食品安全、智能电网、智能水网、智能建筑、智能家居等众多领域。
从建设和运营模式来看,在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不少运营商已经在探索智慧城市项目的运营模式。北京、天津等地区的电子政务网络铺设主要通过BOT模式,以政府主导交由专网运营承建。利用专网运营商已有网络、客户资源、运营经验,可实现政府对城市稳定、安全的智慧化管理。目前智慧城市的运营模式选择有赖于各城市现有政策、产业环境和技术基础。
赵刚:从智慧城市本身的服务来看,无非还是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等服务,外包企业具备服务的基础。当然,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需要外包企业适时进行业务能力的升级,以适应智慧城市发展的需求。
6.记者:您看对已经和即将进军智慧城市业务领域的中国软件外包企业有些什么建议?
张玮:智慧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和能力。对任何进入智慧城市业务的中国软件外包企业来说,用颠峰的企业理念来给诠释我们的建议就是:做您擅长的,其余的外包。
钟明博:中国的服务外包企业还是应该找准定位,寻找的业务机会应该与国家发展意愿和社会需求保持高度一致,在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实现自身的不断成长。
赵刚:第一,熟悉政府服务的流程和业务。智慧城市建设总体上是政府服务的延伸,需要服务商理解政府服务的流程和业务。第二,保障服务的安全性。外包服务需要考虑城市信息化所涉及的安全问题,不要这些方面出纰漏。第三,思考商业模式的创新。好的商业模式将带动业务服务的可持续。
热门文章
推荐内容
- CVIC SE Enters the Jamaican Expressway Market with the Strat
- Huawei and Haier Sign the Strategic Cooperation Agreement
- Sunyard and Chouzhou Commercial Bank Develop the Internet Fi
- To Build the Cloud Ecology, Taiji and Huawei Sign a Strategi
- 腾讯云四项合作开启数字化贵州,贵州用云量将剧增
- 阿里云全球布局逾200个数据中心
- 华为发布企业云战略:今年IT业务收入超20亿美元
- 目前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呈现四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