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类?
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知乎目前的用户数已突破2.2亿。在知乎上各种讨论涉及的话题数达27万,问题总数已经超过3000万。
知乎的信仰是: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海洋中,有价值的信息仍然稀缺。从古脊椎动物研究员、大学教授,到卡丁车车手、“脸盲症”患者等小众人群,都会在这个问答平台上分享信息,帮助彼此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
在移动互联网和相关科技驱动下,内容平台迎来黄金时代。但是,问题和挑战也随之而来。比如,信息过载就是很大的问题。这怎样由科技来解决?
知乎合伙人、首席技术官李大海最近在牛津大学进行了一次演讲。他在演讲中展望人工智能算法的发展。他认为,应对信息过载这一挑战的关键武器,是人工智能算法技术创新和应用。
“我们一方面通过个性化推荐和搜索缩短用户及内容之间的距离,让用户在知乎摆脱信息过载带来的负担和压力;另一方面,从内容生产和内容治理等维度入手,加速优质的、稀缺内容的生产,压缩低质内容的传播空间。”李大海说。
人工智能在内容平台领域的应用已经形成行业共识,内容生产、消费、迭代等不同环节都在技术驱动下展现出更高的效率和更佳的用户体验。知乎2016年上线了知乎算法机器人“瓦力”,它已经可以高效处理包括答非所问、歧视、恶意贴标签、辱骂等各种不友善行为,在部分场景下瓦力的准确率可以超过99%。
更多的问题又随之而来。当人工智能时代最终到来,人究竟该居于何位?人能否逃脱最终被算法替代的命运?笔者在英国的不少采访对象已经开始思考这一问题。
畅销书《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曾在伦敦说,人工智能等技术有可能让人类面临进化为智人以来的最大的一次改变,大部分人将沦为“毫无价值的群体”。
笔者曾问牛津大学校长路易丝·理查森:“什么时候牛津大学的讲台上会出现第一个机器人老师?”
她笑着回答,可能在她有生之年都看不到机器人教师,但应该会看到能够帮助教师的机器人。牛津一所学院的研究预测,未来将有47%的工作被机器人取代,但校长认为教师这一职业不在其中。
“牛津大学的辅导系统是基于一对一或二对一的导师交流制,这关系到学生如何塑造观点、接受批评或不同意见,以及为观点进行辩护。”她说,“没有电脑软件可以做到这一点,而且我们职责的一部分也在于传授一种同理心,而电脑尚且无法理解人性或借鉴思想。”
笔者也曾问英国外交部首席中文译员、曾为英国女王和多位英国首相翻译的林超伦:“机器翻译替代人类翻译,还需要多久?”正在从事机器翻译研发的林超伦回答,机器开始逐渐取代人工是近在咫尺,但机器翻译暂时还做不到的是感情交流和表达。
“我想,如果你知道对面是个机器人在为你翻译的时候,你的心理上毕竟会有些不同。这可能是人类译员今后的最大价值——我不是机器。”林超伦说。
人不是机器——这也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最大的价值。
来源:经济参考报
热门文章
- CVIC SE Enters the Jamaican Expressway Market with the Strat
- Huawei and Haier Sign the Strategic Cooperation Agreement
- Sunyard and Chouzhou Commercial Bank Develop the Internet Fi
- To Build the Cloud Ecology, Taiji and Huawei Sign a Strategi
- 强化反垄断 依法规范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 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仍大有可为
- 坚持创新引领 做强数字经济
- 数字建筑平台助力建筑业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