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拒收现金”是必要纠偏
拒收现金不符合常理,更不符合法理。“拒收现金”的做法属于拒收人民币情形,是一种违法行为,既损害了人民币的法定地位,也损害了消费者对支付方式的选择权。
■ 庄媛
7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整顿拒收现金相关公告。公告称,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要求或者诱导其他单位和个人拒收或者采取歧视性措施排斥现金。然而,记者近日走访发现,部分零售门店仍不支持现金结账,或存在顾客以现金结账无法参与活动折扣等现象。
现在出门你还会带钱包吗?买单是用现金多还是手机支付多?恐怕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一致的,从前没带钱包就紧张,如今只要带一部手机就能“走遍天下都不怕”。移动支付不但改变了传统的支付模式,也改变了民众的支付习惯,在不知不觉中与大家的生活深度融合。
丰富的场景、便捷的服务、优惠的活动……不可否认,移动支付给民众带来极大的便利,并推动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然而,移动支付也给日常生活带来了另外一种不方便,比如有些商家拒收人民币现金,只支持移动支付;有些商家规定以现金结账无法参与活动折扣,引导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还有商家则是以没有足够多的现金找零为由,希望消费者想办法完成移动支付。
上述场景在生活中很常见。可能大多数人只是一笑置之,改用移动支付就是了。但对于老年人、小孩、残障人士等群体而言,他们或许不擅长使用移动支付,此类“拒收现金”的行为无疑将造成极大不便。何况,“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本来就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移动支付,有些人是为了保护个人隐私,有些人是出于消费习惯,使用现金支付怎么就被阻了呢?
拒收现金不符合常理,更不符合法理。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在支付功能之外,还具有培养财富观念、传播文化、维护国家形象等多方面价值。“拒收现金”的做法属于拒收人民币情形,是一种违法行为,既损害了人民币的法定地位,也损害了消费者对支付方式的选择权。
应该看到,拒收现金行为之所以出现,除了个别商家的无知,更缘于“无现金社会”的过度炒作。现如今,在移动支付推广的浪潮下,有关平台甚至是城市对“无现金社会”存在片面理解和过度炒作,容易产生误导效应,并诱发一些商家逐利为之,异化为拒绝现金、歧视现金支付等行为。
因此,央行出拳整治拒收现金行为,是对支付工具选择和应用的规范,更是对现阶段支付乱象和“无现金社会”概念的及时纠偏,有利于打造安全、高效、和谐的人民币流通环境。
移动支付是大势所趋,但“无现金社会”不等于消灭和拒绝现金,而是一个支付方式多元化的社会。无论使用何种支付手段,都需要被平等对待并提供无差别的服务。对于拒绝现金的商家,有关部门应该动真格,坚决予以查处和整顿;而对于“无现金社会”的误读,应该在更大范围内加以整治和宣传,如行政事业、公共服务等领域也应重点关注,避免操之过急和无序发展。
来源: 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