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
足不出户便可欣赏戏曲音乐会,动动鼠标就可预约文化培训,点击屏幕就可让借阅图书快递到家……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借助数字化升级改造,极大提升了服务效能,公共文化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的特点充分彰显,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明显增强。
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发强烈,以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文化服务面临升级换代的压力。但是,公共文化资源受到时空限制,难以充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恰好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为群众提供近在身边的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
数字化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把文化资源送到了群众身边和手边。以数字农家书屋为例,河南省有超过64万农民通过数字农家书屋看书、听戏、阅报。最受欢迎的是豫剧,点击量位居所有内容之首。不少农民用手机下载戏曲节目,一边干活一边听。与实体农家书屋相比,数字农家书屋的资源是海量的。河南数字农家书屋阅读平台可提供10万册电子书、2000个听书品种、3000种期刊、50万分钟视频,此外还集成了多家网站以及10余种报刊的媒体资源,群众的选择面大大拓展。
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数字化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在甘肃嘉峪关市,孩子们只要打开嘉峪关市文化馆的公众号,找到市民艺术大讲堂线上舞蹈教学,就能跟着老师学习舞蹈动作了。各大博物馆火爆的展览往往一票难求,但在网上可以“云观展”,有的网站甚至设计了VR(虚拟现实)展示项目,用户只要有一部VR眼镜就能身临其境般地尽情参观……数字化使公共文化的公共性更好地落到了实处。
通过大数据分析,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者能精准掌握资源的分布情况、群众的喜好、潜在的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发新的资源和服务。比如,通过数字农家书屋建设,很容易就可以知道哪些书最受群众欢迎,从而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工作,防止书不对路等情况发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展望未来,通过整合海量资源、提供便利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数字化将使公共文化服务更加精准。在数字化的赋能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吸引力、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将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巩固基层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文化强国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来源:人民日报
热门文章
- CVIC SE Enters the Jamaican Expressway Market with the Strat
- Huawei and Haier Sign the Strategic Cooperation Agreement
- Sunyard and Chouzhou Commercial Bank Develop the Internet Fi
- To Build the Cloud Ecology, Taiji and Huawei Sign a Strategi
- 潍坊与华为携手共建物联网应用及产业基地
- 物联网给快递业带来新变革
- 张峰就推动我国车联网产业健康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
- 厦门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7-2025年)
推荐内容
- CVIC SE Enters the Jamaican Expressway Market with the Strat
- Huawei and Haier Sign the Strategic Cooperation Agreement
- Sunyard and Chouzhou Commercial Bank Develop the Internet Fi
- To Build the Cloud Ecology, Taiji and Huawei Sign a Strategi
- 腾讯云四项合作开启数字化贵州,贵州用云量将剧增
- 阿里云全球布局逾200个数据中心
- 华为发布企业云战略:今年IT业务收入超20亿美元
- 目前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呈现四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