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副部长怀进鹏在两化深度融合与制造强国建设论坛上的讲话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参加在电子信息博览会的这次《两化深度融合与制造强国建设论坛》,也特别感谢在坐的各位以及全国很多企业家和专家长期以来对两化融合所给予的支持,特别是所有通过卓有成效的实践所探索出中国两化融合之路、中国两化融合成功之道,在此,我代表工信部对各位和和所有的企业、研究机构表示真诚的谢意。
刚才我们看了一个短片,片子的内容可能不包括很多,但是安司长跟我讲,这是大概花了不到一周的时间,专门为这个论坛提供的一个背景材料,我想这也是头一次,但是逐渐的我们要形成中国两化融合推动智能制造、推动产业发展的一个实际的记录。
工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根基,是财富创造的源泉,昨天我还在会上讲,我说从西方发达国家来看,它的服务业占比超过了50%,达到了70%,但是在服务业当中,由制造业所产生的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中的70%,也就是说,在整个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当中,接近50%来自于制造业的服务业所带来的贡献,如果再加上制造业,在本国经济当中所占的远远超过了它的三分之二,所以我们看到,之所以说工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根基,是财富创造的源泉,也就不难把它视为一种目标和口号或者是一理念,它实实在在地成长在我们环境当中,为我们的生活直接创造价值,或间接地在创造价值,所以,面对未来,许多国家都在反思和探讨制造业创新发展、永葆可持续竞争能力的重大问题,出现了许多新的动态,新的趋势,以及在转型过程当中,可能遇到的新的挑战,这些都值得我们在实践当中研究,在研究当中推动实践,在产业中国转型升级过程中,特别是新旧动能转换中,我们应该如何来面对自身发展的问题,如何更有效地抓住机遇,来提高我们的竞争能力,特别是我们需要借鉴和把握在产业发展当中的趋势和规律,不仅仅借鉴在当下西方发达国家的内容,同时也要参考和我们同样是新兴经济体在产业发展的当前模式和思考的重点,以及他们所关注的问题,我们也应该有效地回顾在发达国家成长过程当中所需要的非技术要素滩推动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相结合的一些现实情况,尽管是过去,但是对我们的思考,将会提供有效的借鉴,那么借此机会,我想在今天,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当前两化深度融合面临新的形势
经济增长新常态对推进两化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都在讲,当前社会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交汇区,如何理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交汇区?我们讲,在社会发展当中,技术的进步催生了文明的进步,同样的,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产业的重大问题和在发展过程当中走向极致的新的思考又进一步带动和推进了技术的进步,因此,在这样的一个交错迭代的发展过程当中,使得我们面对了很多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在智能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在我们看似只是加了不同的定语,来阐述它的发展内涵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它可能涌现给我们的外部和外延特征需要我们深刻的领会,在智能、网络、绿色、服务的背后的要素的选择,和我们所能推动工作的基本特征,而在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当中,我们看到并不是我们拿这些概念和简单的理念来阐述一件事情的新颖性和方向性。同时我们看德国工业4.0、看美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西方经济体在加速推进面对科技变革和产业重构的过程当中所推动的内容,也许会对我们有新的借鉴和启示,如果说把我们过去的工业发展有很多是在追随跟踪的话,那么在当下的时代,我们就不得不思考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我们丧失时机的时候,中国面对现代的发展情况是不是可以通过后发优势创造内生性的市场来带动产业的全面变革,这是我们面对的新的一个历史课题,我们既要补3.0的课,补自动化的课,同时,我们又在信息化的平台下,与全球的竞争,在这样的代际划分当中,并没有绝对的代际鸿沟,而是相互的迭代,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也许数字化带动的网路化,网络化带动的数字化,并呈形成的智能化,可能会跟我们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变革当中所呈现出的形态具有很大程度的不同甚至是颠覆性的不同。也就是说,过去我们以独立的产品而存在的空间仍然十分重要,而在全球一体化的商业和工业结合当中,这种新型生态链的构造、产业的选择可能会带来我们在生产组织方式、商业模式和产业的生态的一系列的变化,所以不仅是可能在产品形态、产品质量、产品研制周期的变化,而可能更多的是催生了非技术、非产品的新的要素,组织模式、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结构的变化,因此,对全球未来产业的发展和当下所调整和变革,我们需要积极的应对,来推动我们产业方式的转型,推动我们现有工作与国际的接轨。
我想对中国来说,中国的产业结构是一个多层次、多级和复杂的现象,按照产业的基本结构,我们有1.0时代的产品,2.0又占到较大的比重,而3.0是我们与国际同步来开展的工作,而与此同时,如果按照这样的代际划分的话,4.0的企业和推动产品在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并且在全球进行流动,要素配置和资源配置中也开始引领这一方面的发展,所以对中国,不仅仅是简单的我们需要把所有的问题走向信息化,也不是所有的问题我们都能够用信息化来全面涵盖得了的,我们需要对我们的高端发展、中端补课和对未来做一个深入的思考。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就在积极探索如何将两化融合的管理体系作为推动两化融合的重要抓手,特别是通过分析全球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在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战略布局和实践,我们理解在面对未来的竞争点作为一个国家的战略,一定不仅把握现在,还要把握发展当中的转折和下一步的制高点;作为国家战略,更多的思考国家的产业前途和产业竞争力,因此,从《中国制造2025》在研究制定和发布过程当中以及我们现在仍然在持续地研究世界各国在产业发展的战略和他们的实践,我们也通过这样的实践研究和分析,发现无论从各国的战略任务、战略目标以及实施路径和方法上,存在着异曲同工和尽管用词不同,但是表达的内容是有极大的相似性,或者可以这么讲,在对未来产业发展和战略格局的理解和发展途径上,中国与世界是处于同一个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当中。在去年,德国政府组织企业家和科研机构与在中国在交流的时候,我听安司长和企业家讲,他们对中国两化融合、中国的数字分析和积累的经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也在实实在在地推动,可能采取的名词不一样,在标准、在实施的路径和技术的积累,以便找出可以在实践当中升华的方法指导,通过方法的指导,再进一步的凝练对问题的认识,所以,应该讲,我们在战略目标谋划,根据经济增长的新常态对两化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我们站在时代的起点、站在国际发展的制高点,需要我们如何更有效的认识这些理念,实现这些目标,并且来推动工作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工信部在全国部署了1000多家贯标试点企业,推动了各地近3000家企业开展贯标工作,培育了一批贯标咨询和评定的服务机构,组织了开放式、扁平化和平台化的管理模式,为企业提供有效和积极的服务。在贯标工作当中,不仅仅是一种贯标,它还是发展的理念、工作的任务和推进方法这三个部分的有机结合,我看到这个片子里,无锡第一棉纺厂厂长讲的一句话,“不是外部强加给企业,而是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如果意识到了它的价值,它会焕发出它的内生动力”,在外部动力形成客观的辅助和配合下来加速企业的发展,她特别说了一个数据,就是采用了物联网的技术或者传感网络的技术,使得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了10倍,我想,只有当我们的企业和社会共同面对新的挑战,在战略目标、发展理念和工作任务进行有效的结合,找到了管理的流程,找到了业务的流程,并且通过实际的实践共同串起来,这样的一个两化融合的指标,我想这对我们的意义,应该说反映在不同企业的目标和层次以及生产任务上,都会有不同的提升和发展。
推进智能制造是两化融合的主攻方向
去年5月、7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两份重要的文件在“十二五”末期,完成了它的发布,两份重要文件也成为当前和“十三五”期间国家推动制造业变革,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重要意见。而在今年的政府报告当中,都进一步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重大价值,也是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跨越的最基本途径。因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互联网+的主战场,我前面特别提到两个70%,实际上我们没有特别的数据统计分析,我想这也是我们以后研究的一个内容,究竟我们制造业的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有多大的比例,有人说10%,有人说20%,也有人说可能在15%左右,所以制造业的空间发展,如果我们按照达到制造业强国的话,那它可发挥的创造的经济价值的空间至少还有一倍以上,这也为我们的经济发展创造新的价值、培育新的动能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在去年两份重要文件发布以来, 我和一些同事和企业进行了交流,也去现场进行学习,我们看到了像中信重工这样的传统企业如何有效地挖掘自身价值,提供产品的服务和有效的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为企业创造的一个无限空间,原来也是传统的洛阳拖拉机厂,通过资本的改制,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多个国家提供服务,它的挖掘第主要是出口型,但是在国际市场竞争当中,过去他的总经理讲:“我还不愿意派那么多人,去的人还得是核心人员,同时,去的时候还会影响这边的工作。”现在他们想明白了,不仅是卖产品,更重要的是卖服务,卖全套的解决方案,所以,他每年派出1000多人对它的客户进行服务,仅此一项,为它带来了上千万美元的收益,同时,通过这样的服务,不断地改进产品在生产、服务过程当中产品线的管理,在不同的矿物质下,所用的刀具可以不停地更换,实时反馈所得到的数据,可以作为在线维护,以及通过离线的有效指导,来提供产品不仅是简单的挖掘机和解决方案,而是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的维护;我们也看到像在陕西鼓风机厂和沈阳鼓风机厂,从单独的制造产品到全套解决方案以及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对企业的组织方式、商业模式和形成的供应链的新的生态链,所带来的新的态势,这些方面,我想不同的企业在实施两化融合当中,通过自身和其他的行业的对比,都会有很多的体会,也创造了很多的经验的模式,特别是在中国加快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将有利于发挥我国制造业门类齐全、规模庞大、体系完整的一个方面的有势,同时,互联网创新活跃、产业领先、资源富集的第二个有势之间的叠加将会有利于我们在聚合资源上形成倍增效应和叠加效应。如果说这样的方式将有利于我们新旧动能转换、新旧体系转换,和培育新的动能的话,在当下经济下行的时候,投资推动新的模式转换也许是一种有利的时机。《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就是期望通过智能制造和智能化工厂,来实现企业内部的智能化,而通过企业之间构造新的生态链,实现全生命周期、全过程服务的有效化,这也是从企业内的制造工厂到企业之间的互联,和建立新的企业生态结构的一种重要方式,当然,在不同行业,面对的问题不同,不同行业的解决方案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如何通过企业的实践和学术机构的研究,来创造出鲜活的案例,以此为试点,来不断地推动实践过程,为我们每一类行业、每一个企业以及不同的地方来形成各自的优势,差异化的发展,进而实现中国在行业和产业发展的可持续优势。在目前制造业产业生态将会出现新的变化当中,我们既要客观冷静的分析,同时也要积极寻找新的政策,因为一方面它表现在基础设施、生产方式和竞争格局的持续变化,制造业当中我们期待着颠覆性的技术,但是制造业的基本创新是组合迭代式的创新,通过不断的优化、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提升才能够找到企业渐进式发展,当然我们都幻想着一夜致富和颠覆性的创新,但是在企业制造业发展过程当中,我们还需要审慎地、客观地并且积极有效地把握住实践的模式,所以在应用过程当中,如何加强信息领域和制造业领域的有效的沟通理解,先在语言上找到沟通,在具体工程任务上找到相似,同时在实施路径和业务流程上来共同研究、共同创造。我想,既然说要加强融合,那就说明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我们中间缺失的链,我以前做过分析,为什么在美国没有“成果转化”这样一个概念,在美国,通常是政府支持基础研究,企业做技术的创新和商业化。那么在整个国家结构当中,西方发达国家都认为自己的创新是足够的,但是创新对经济的贡献却是有一个很大的断层,如果从整个产业结构来看,有技术的创新和商业化的模式两个重要的节点,但是这两个节点之间缺乏一个有效的链接,被称之为“Missing Link”,是在打造节点之间的环节出现,所以从他们的工作方式来看,如果构成一个生态链当中的珍珠缺失的话,那就通过对企业政策的扶持,把珍珠做出来就好了,如果珍珠都具备而无法进行链接的话,就需要打通这样一个链条,所以我们看到有很多我们称之为“最后一公里”。实际上,我们的政策和我们在推动工作当中也同样存在着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否也有“Missing Link”,而这个缺失的环节反映在两化融合当中,也需要我们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有效的理解制造业,从制造业的角度,在发展渐进性的创新当中理解信息技术可能作为一种工具和载体如何更好地服务制造业,因此,我想在两化融合当中,我们应该主动地、务实地真正了解制造业的基本问题,不是现在信息技术最新的手段和方法就能解决制造业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问题,我前面提到可能有大量补课,比如说控制的问题,也有很多是流程管理的问题,还没有用到大规模的数据分析以及现在的云计算,这些我们说得越多,会使得企业觉得离我们越远,所以,我觉得对企业发展状态的有效诊断和当下紧缺问题特别是在竞争能力和生存发展的比对当中,我们需要找到既有前瞻性、但更需要我们务实的思考,所以我想,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作为国家战略搭理推动的一种方式,同时,我们需要考虑到中国发展阶段、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特别是不同的企业在阶段当中的特征,进行一下整体规模的判断,我们不可能做到一件一件来,但是通过我们的咨询机构,通过两化融合不同阶段的标准,通过试点标杆企业的引领,我们能够有效提供这些服务的支撑,解决方案的提供和对应用发展当中可能一些问题的咨询。所以,互联网和制造业是主战场,说得坦率点,制造业的强大是中国的主战场,而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是他重要的工具和支撑,所以结合好就能融合好,就能够推动好。
数据对于推动两化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我刚才前面讲,战略目标和理念、重大任务和方法以及实践的方式上,中国在选定战略目标和推动的方式上,作为国家战略,是与现在的发达国家是一致的,特别是兼顾和审慎地思考了中国企业发展的另外一个方面,还在不断地跟随和补课的过程,因此,在两化融合当中,我们特别需要企业的支持,需要学术机构的帮助,我们需要把这些战略目标和理念解构为可操作的业务流程和重要的问题要素及相应的指标。通过流程的解构,通过要素的研究来更有针对性的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两化融合实施的路径,以便形成面向行业的多种解决方案,并通过我们持续的探索和实践,以及实践当中的反馈来迭代优化、来推动产业的发展。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两化融合联盟积累了、记录了我国在实践当中企业的真实的记录,并且通过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共同分析,反映出不同区域、行业以及不同经济类型、规模的企业在发展当中的基本能力和可能遇到的问题,特别是总体上何来进一步推进这些工作。从一个方面讲,理念、目标是重要的;从另一个方面讲,把握整体的态势,通过局部即真实企业的操作,来推进它的发展,以便使得我们的目标和实践不断进行迭代,最终走向一致。那么,这些数据就成为我们非常宝贵的、实践过程中的要素。因为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它既有利于我们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发现规律,也有利于预测趋势、辅助决策和不断的优化我们的方案来拓展我们在实践中的认识和对发展当中重要的思考。所以,两化融合联盟提出,希望把这些数据向各个行业、各个地区来发布,并且提供对它的持续的分析和跟踪。我觉得这是一个从政府的角度,我们也期待能够透过这样的方式在研究所、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司的指导和帮助下,能够更有效的建立一种服务企业、服务地方政府、服务行业的方式。也通过这种边服务、边反馈、边优化的方式,在进一步获得企业的不同意见和积极的建议,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对这个领域的意见和发展方式的趋势的分析,以便更有效来指导和推动我们在实现《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的有效成功。
两化融合评标诊断和对标引导工作进展
两化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不断发展、不断探索的过程,还有大量的工作值得探索和反思。因此,如何建立一种有效的评估方式,以阶段性的目标和我们面对的问题和方法,建立一种有效的桥梁,使得我们对所实现的效果进行有效的把握,来进一步提升对问题的认识。推动两化融合不是一场运动,更不是走一场形式,我们希望能借助两化融合能助力于企业发展和持续能力的提升,期望通过两化融合来加强智能制造能力的提升,以便在全球的大市场下,中国与世界对话,中国与世界交流。
我们都曾担心,中国偌大的市场空间,我们定义不了产品,我们定义不了市场,我们也定义不了标准。在新的一轮发展当中,我们说过去我们丧失的机遇,因为我们需要学习,我们需要看到中国第一代的企业家到美国、到欧洲去看,看好产品拿来制造、拿来中国市场,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叫:填补中国空白。改革开放80年代,进入90年代,我们关注的不仅是填补空白,同时我们关注背后的核心技术,影响我们生物链价值的高端当中的核心技术和造成核心技术的重要的人才。所以我们开始关注不是当下市场流行的产品,而是流行产品的下一步。我们开始思考什么是下一步,因此我们开始组建技术的团队,推动最有效的技术企业之间的合作,以便共同面对新的产品市场。这时,我们开始关注技术创新,甚至开始思考颠覆式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进入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的时候,我们的企业又成功的走向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很多企业家在交流的时候说:我看他的产品、看他的生产线、看他生产线背后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但开始关注,一个企业百年老店、经久不衰,在不断的市场危机和产品变革中,保持强盛的基本元素,是它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理念和由此形成的制度成本。我说当走入这个时代的时候,中国的企业就走向了世界,中国企业家的群体就已经成为世界的重要的部分,而中国的企业家精神将会在不远的将来一定成为世界重要的核心。这是我个人的理解,从填补空白到找技术突破到开始关注企业发展的文化和理念。我们以前理解谈理念谈文化是遥不可及,不是企业关注的,因为生存是第一目标,技术来源是生存的第一价值;而现在我们很多企业像海尔、华为等众多的企业,包括我们在中信重工的时候,我们所感受到一个企业家的魅力和视野,特别是企业家敢于失败的精神,也都感染了我们很多人。所以我想在未来的发展当中,面对中国企业、中国工业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如何能够有效的服务于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我们需要做好理论的研究,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特别是来自于我们企业家的实践来推动好我们最适合中国企业的方法和实践的内容。
我前面所提到的德国工业4.0和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在战略目标与理念,重点任务和实施方法,以及实践途径上都有很大的相似性。这种神似,我想是国家发展的共同理解和新的期待,但把这种方式、理念结构成为流程,形成重点的要素,并且能够不断的反馈和评估也是我们重要的内容。所以探索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工作,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这项工作中,通过企业的实践和研究,他们梳理出来了从综合集成作为发展的重点,形成了两化融合四个大类阶段,就是基础建设和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和协同创新。特别是把集成作为两化融合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标志,也是评估当中反映企业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而同样的,当我们信息化司和软件司与德国的同仁交流时,德国的工业4.0也是把集成,当然他分成综合、纵向和横向集成、端到端的集成,作为全部管理和体系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想,在这里面,需要通过别人也这样去做找到信心,但同时我们也要敢于通过企业实际的实践来找到中国的方式,中国去引领的模式。这个部分,我也希望两化融合联盟通过不断总结企业经验来创造出新的机会,特别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企业真实的过程当中来推动工作,特别是通过地方政府,通过整体研究组,和面向行业和区域这样的有效工作平台和工作机制来推广这些工作。同时也希望我们这样的工作平台,能够研究一些政策和制度的设计。作为政府,我们更多的希望通过政策和制度来有效的推动这些工作,能够让企业更有效的发挥作用,同时通过管理服务平台和中介组织来服务这样的内容。一句话,政府、平台和咨询组织的重大目标是围着企业转,企业的目标是我们服务的目标,企业的发展是我们最大的成绩。因此,推动好在评估工作,在贯标工作当中的实际可操作性、可观测性应该是我们重要的内容。在这次工作中,我们想发布数据地图是一种尝试,也要通过这种尝试再进行细化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通过企业鲜活的实例来更有效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特别要提高精确发力和精准落地能力。为了有效的推动两化融合工作,我们坚持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开展贯标工作,并得到有效的反馈。这种反馈我们理解就是要进行诊断评估和对标引导。特别是以有效的服务来使企业自身来认同两化融合的重要价值,使得企业自身来推进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然后通过我们真正有价值的服务来帮助企业、配合企业、服务企业,来实现他的发展。两化融合不是一个模式,尽管一个标准,但是我们需要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结合自身的要求建立两化融合的发展重点,特别是通过差异化的发展和优势方向的选择来创造出更大的空间。
最后,我想借此机会期望,在推动两化融合,实践中国制造2025走向强国的过程当中,我们不仅要面对重大的发展、趋势的理解,同时也要面对我们工业化的基本国情,我们更需要面对工业转型升级和在从后过程当中的交汇期当中的考虑,我们面对着具有科技变革和工业革命的交汇期,我们还面对着工业化要补课,信息化要发展的交汇期;我们面对着企业要转型,还有新近动能要转换,既要考虑生存,还要考虑发展的多个交汇期。在这样一个历史课题,这是中国产业所面临的重大历史性课题,30年、50年之后,当我们回顾这一段时间的时候,我们不是说的很沉重,要对历史负责,但是这一段是我们重要的实践过程。因为后发国家如何获得新的发展优势,没有任何一个先例为我们提供。发达国家走过路,是从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渐进迭代的走向了蒸汽机革命,机械革命到自动化革命到我们现在看到的信息革命。这种渐进式的发展是否存在弯道超车,这种渐进式的发展方案是否有利于中国的发展,这种渐进式的发展又对我们现实问题能够提供如何有效的问题。我在三年前去MIT交流时,我跟他们校长谈到一个重要的问题。我说中国的信息化建设和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全球都没有指标的,你们各种的工业发展指数对发达国家,一路走来,都是适合的。但是对于新兴经济体,我们面临着至少三重的交汇期,而这三重交汇期是没有答案的。我觉得这个方面值得我们思考,我也期待很多学者参与进来,这是考验中国企业家、学者智慧的时代,也是考验我们走向强国,创造力的智慧。真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案能供我们选择,也没有可靠地路径来让我们只要实践就好。
最后我想说几句话。第一,坚定不移的加强战略选择,推动好两化融合的发展,为中国制造提供有效的实施路径。第二,深入研究实施路径,推动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评估,特别是建立符合规律,具有优势的发展路程,加强实践,使企业在实践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切实提高企业的行业竞争能力。作为政府,我们将加大服务的力度,通过政策和制度,来提供有效的方法。第三,我们特别期待企业为主体的实践能力的提升,作为政府和行业,要坚持服务好企业,把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作为我们重要的方法和手段之一,我们期待着能把“盆景”变成“风景”,从一个个案能成为行业的指导。通过一个行业、一个行业、一个地区的发展,让我们整体工作能够做到更有效的提升。
各位企业家,朋友们,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和工业强国的经验表明,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是必由之路,也是当下各国竞争的战略选择。未来的发展也向我们揭示出工业格局的重构也需要两化融合的不断深化。中国目前面临着重大挑战,就是我们如何更有效的来审视发展中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进一步把两化融合的理念转化为行动。把智能制造落实在我们工作中的可操作性上,使企业、行业、国家制造业受益。我想,随着我们一件一件的做,一步一步的做,不断的反思和总结,两化融合助力产业、智能制造转型是大势所趋,也大有可为。
再一次感谢各位对两化融合的支持和不懈的努力与实践,也期待着中国能创造出新的战绩,解决好我们自己的问题,也解决好全球发展当中共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