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大數據提升宏觀經濟治理能力
宏觀經濟治理是以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目的,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為原則,均衡使用財政和貨幣政策,完善科技、產業、就業等各方面制度建設,最終服務於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大局的一項重大改革發展任務。宏觀經濟治理的起點是精准把握經濟運行的總體態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對“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強化經濟監測預測預警能力”作了明確要求。大數據以其豐富的信息價值,為宏觀經濟監測與預測開拓了新的思路,成為提升宏觀經濟治理能力的重要保障。
發揮大數據“攝像頭”作用,強化宏觀經濟監測
大數據是在生產生活中被實時記錄和存儲的巨型信息集合,具有數據量大、形式多樣、處理快速、信息真實和價值量大等特征,像“攝像頭”一般清晰、准確、真實地描繪了宏觀經濟運行的全景圖,為宏觀經濟監測在數據的定點提取、定量分析和定向挖掘等方面創造了基本條件。將大數據作為宏觀經濟治理的豐富信息源,正不斷開辟出眾多新的應用場景。
依據大數據了解宏觀經濟系統運行的總體態勢。一是用於監控經濟增長速度、貨幣供應量、物價水平、對外貿易額等總量性指標的變化,精確顯示經濟總水平的發展狀況。二是用於監控三大產業結構、消費投資和貿易佔比、農村和城鎮經濟比重、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系數、居民收入差距等結構性指標的變化,輔助研判宏觀經濟系統的機制演化。三是用於構造經濟景氣指數,揭示經濟漲落的周期性變化、信用和貨幣流通規模的階段性收縮或擴張等情況,幫助中央與各級地方政府、央行制定合理的財政與貨幣政策。
依據大數據診斷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效果。協調運用多種宏觀經濟政策工具是我國宏觀經濟治理的一個重要特征。大數據憑借對宏觀經濟運行的實時監控,在事前政策模擬與政策仿真、事中政策落地監管和事后政策效果評估中,密切跟蹤宏觀經濟政策的落地情況和實施效果,持續反饋有助於政策選擇和政策調整的高質量信息,確保宏觀經濟運行在預期軌道上。
依據大數據監測外部經濟環境的發展變化。在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從“引進來”角度看,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早已融為一體,我國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二大外資流入國。從“走出去”角度看,中國企業海外投資規模持續擴大,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中的影響力和參與度不斷提升。在中國經濟內外兩個市場的深度融合過程中,大數據發揮了助推器和重要媒介作用,也隨之富藏了大量的信息價值。利用大數據強化對外部經濟環境的監測,能夠幫助我國在不斷變化的國際環境中更有效地捕捉機遇和規避風險,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
發揮大數據“顯微鏡”作用,助力宏觀經濟預測
隨著互聯網、物聯網在生產生活中的滲透率不斷攀升,社會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已充分暴露在由大數據匯成的信息海洋中。大數據如同一台宏觀經濟“顯微鏡”,能夠生動顯示出宏觀經濟現象的微觀聯系,為宏觀經濟預測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並大大提升了預測的實際效果。高質量的預測能夠為宏觀經濟治理提供先導性的指示,助力宏觀經濟治理由經驗型轉向數據型、由定性目標轉向定量目標、由粗放調控轉向精准調控,提升各項宏觀經濟政策的針對性、准確性和有效性。
充分利用“搜索大數據”預測宏觀經濟在需求側的結構性變化。我國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互聯網用戶群體,而搜索信息是中國網民使用互聯網的重要目的之一。海量的網民搜索行為留下了可觀的搜索大數據資源,能夠及時反映重大的民生關切,繼而用於預測宏觀經濟在需求側的結構性變化。比如,當消費市場上的商品價格出現集體上漲時,大量網民將通過搜索引擎了解市場價格變化的原因和未來趨勢,這些數據為了解公眾預期和精准預測通貨膨脹率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來源,也為政府及時出台政策平抑物價,利用宣傳工具穩定市場預期,創造了寶貴的時間窗口期。
充分利用“輿情大數據”預測宏觀經濟在供給側的結構性變化。企業是宏觀經濟系統的細胞,一方面受政策公開、市場情緒和公共輿論影響,另一方面又通過信息披露、新聞發布等渠道影響整個市場的走勢。企業信息平台、自媒體和社交網絡的日漸成熟,加速了整個市場的信息發布與信息流動。這些由文本、圖像和語音等結構化或非結構化數據共同組成的輿情大數據資源,生動地揭示出宏觀經濟在供給側的微觀變化。以金融市場為例,利用大數據技術挖掘企業客戶在各類信息平台上的痕跡,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能夠對貨幣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和外匯市場等各類金融市場的行情變化展開預測,這為央行調控貨幣總量與信貸規模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參考。
充分利用“空間大數據”預測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演化態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在歷經風雲變幻后,中國經濟育新機、開新局,必須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此背景下,空間大數據成為觀測“這片大海”潮起潮退的瞭望台。空間大數據是以人造衛星服務、個人設備定位裝置、固定攝像頭等多類型物聯網設施為硬件基礎,匯集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多重位置信息的巨型數據集,具有反映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演化特征的天然基礎。比如,社交網絡是重要的信息分享渠道,經濟繁榮地區無一不具備發達的社交網絡,以空間大數據為基礎,社交網絡的密度變化能夠准確反映區域經濟活動的枯榮,為地方政府精准施策提供依據。
加快大數據高效安全開發,筑牢宏觀經濟治理基礎
大數據是信息化時代的饋贈,能夠進一步揭示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復雜規律,是提高宏觀經濟治理效能的有力支撐。將大數據進一步轉化為宏觀經濟治理紅利,需要加快大數據高效安全開發,破解目前存在的重大瓶頸限制。
增加大數據在宏觀經濟治理中的“出境率”,根源在加快數據流通。目前,人類社會可直接利用的大數據資源仍然只是“冰山一角”,大量“數據孤島”、“數據煙囪”的存在,導致大數據資源高度分散、流動性差、協同處理效率低。地方政府應從政務大數據互聯互通做起,加強頂層設計與統籌協調,破除利益本位主義思維,切實做到“讓群眾少跑腿、讓數據多跑路”。必須加快電信、金融、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的數據流通,大力推動數據標准體系建設,在關乎國家發展、城市建設、百姓生活等國計民生方面,率先實現數據集成和數據共享。應鼓勵業界建立行業規范,逐步實現產業大數據、商務大數據融合發展。隻有充分流動、開放分享的大數據資源,才能夠提升大數據在宏觀經濟治理中的作用。
提升大數據在宏觀經濟治理中的“正確率”,關鍵在加強數據挖掘。大數據是包藏大量未知價值的數據集,必須樹立大數據思維,提升運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知識發現等大數據處理技術的能力,尊重大數據分析的客觀性、准確性,重視大數據與傳統統計數據在相互檢驗方面的作用,戒除拍腦袋、主觀主義決策陋習,在充分發揮大數據監測與預測宏觀經濟走勢的基礎上,持續提升宏觀經濟政策的精准性、科學性和預見性,穩步增強宏觀經濟治理的效能,為建設數字化政府與智慧型政府提供助力。
確保大數據在宏觀經濟治理中的“合格率”,底線是保障數據安全。大數據的開放、集成與運用可能涉及國家安全、商業機密和個人隱私,必須在立法層面完善相關規則,要進一步權衡數據開放與權益保護、信息安全與社會需求之間的關系,完善數據安全等級保護和關鍵信息保護制度,強化數據安全防護體系,明確可開放、可共享、可轉用的數據范圍,規范數據資源的開發利用。此外,應當秉持《民法典》對公民個人權利的保護精神,將侵犯個人數據權利的案件納入公訴范疇。隻有滿足安全性要求,宏觀經濟治理才具有服務國家與社會的可能性和基礎條件。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