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监测和推荐平台

搜索结果

当前位置:首页 > 搜索结果

两化融合:引领发展新格局

两化融合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线,是“两个强国”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工信部通过推动出台并深入实施《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工程,扎实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致力于大企业“双创”平台建设,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应用政策体系等一系列举措,持续提升两化融合层级,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应用推广、制造业“双创”等几个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

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呈现良好发展势头。通过不断完善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顶层设计、实施重大专项、构建制造业创新体系等多项举措,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已取得显著成效。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AG600成功首飞,自主研发大型飞机实现“零”的突破,高铁、核电等成为代表“中国制造”的世界名片,大国重器实现群体性突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现全球领先,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开创新局面,移动通信实现4G赶超、5G引领、跨越发展,华为、小米等多个中国品牌跻身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前五,智能可穿戴设备、智慧家庭产品等新兴产品种类不断丰富。融合发展水平大幅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向制造业渗透融合,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制造业重大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步伐加快,制造业大型企业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全面普及,关键工艺数控化率超过7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3.3%,机械、汽车、电子等行业超过75%。三维数字设计、增材制造等技术在C919等国产飞机研发和制造阶段深入应用,以融合发展为支撑的先进制造能力显著提升。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网络化协同制造模式在汽车、航空等行业普及,中国商飞等实现了企业间协同研发和供应链协同。个性化定制模式在部分行业快速发展。服务型制造模式成为工程机械等行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三一重工等通过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制造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达70%。“两个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2013—2017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7%,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管理体系标准应用成效全面显现。持续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推动广东、江苏、安徽等省市组织开展了省市级贯标试点工作,引导8000余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贯标、1800余家企业通过贯标评定,超过90000家企业开展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以标准引领企业加速技术创新、组织变革、模式转型。截至2017年年底,已有4项国家标准发布实施、1项国际标准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功立项、2项国际标准在国际电信联盟(ITU)成功立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正式登上国际舞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已经初步构建了一个良性发展的工作生态,成为各级政府协同推进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广大企业构筑数字经济背景下新型竞争能力的主要方法,培育壮大企业转型服务业的领航器。

制造业“双创”发展出现新格局。通过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项目和“双创”示范基地的示范引领,制造业“双创”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大企业的旗舰引领作用逐渐增强,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得到激发,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集群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截至2017年年底,制造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超过70%,带动创业创新要素与中小微企业需求精确对接,催生了协同创新型、管理变革型、产业链整合型等“双创”发展新模式。深化融合发展,“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成果涌现,支撑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双创”发展氛围逐渐浓厚。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两化深度融合过程中还存在制造业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领军企业及复合型人才缺乏、协同机制尚未建立、管理体系应用有待进一步深化等一系列问题。下一步,要围绕创新发展,从丰富、拓展两化深度融合理论及政策体系研究、深入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应用推广,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等几个方面多作文章。致力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战略必争领域发展制高点。启动实施重大工程,继续实施相关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力争实现若干领域的重大突破。实施制造业“双创”专项,推动制造业“双创”平台建设。持续完善两化融合标准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探索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和系统性解决方案,成立全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快两化融合标准国际化步伐。

专家观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智能制造是两化深度融合主攻方向

智能制造是两化深度融合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过程中涉及5个转变:产品从跟踪向自主创新最终实现超越的转变;制造业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转变;制造业从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制造业从高污染高能耗向绿色制造转变;制造业从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在这转变的过程中,智能制造是重要手段。智能制造包含很多模式,但最基础的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即把制造技术、智能科学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应用技术融合应用于制造领域全生命周期里。

需要强调的是,企业不能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智能制造的最终目的是使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提高,而企业的竞争能力体现在产品研制周期短、创新程度高、质量高、成本低、服务好、能源利用率高、对环境友好。从宏观上看,智能制造要根据中国国情循序渐进地推进,也就是说要有中国特色。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朱东华:两化深度融合新业态不断涌现

两化深度融合的专业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工业设计、软件开发、大数据服务、金融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两化深度融合的专业化服务体系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绿色化特征日趋明显,新业态、新服务模式正不断涌现,是支撑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基石。

当前,“抓双创”,大力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进一步激发制造企业“双创”活力,是工信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点工作之一。“双创”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社会普遍关注,但“双创”的主体是小微企业,目前依然面临很大挑战,其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工业设计、软件开发、大数据服务、金融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化“肥沃土壤”的支持。例如,一个创业团队可能有很好的产品思路,但不能很便利地找到合适的专业产品设计服务团队,可能就半途而废。即便是有了好的产品设计,找投资或产品化、快速投向市场等没有做好,又可能功亏一篑。因此,“双创”的健康发展,一方面需要政府及全社会的帮助和扶持,另一方面必须有两化深度融合的专业化服务体系提供的肥沃土壤和生存条件。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另一项重点工作是“抓生态”,即充分发挥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的桥梁纽带作用,健全联盟间合作机制。“抓生态”可以理解成把两化深度融合的专业化服务体系中的各片土壤连接营造成肥沃的土地。也就是以产品创新为核心,集研发、设计、制造、流通、金融服务于一体,创建人才、渠道、供应链等资源共享的生态环境。可喜的是,在工信部的支持下,一些行业协会和企业已经开始行动。

赛迪智库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杨春立:推进两化融合要两手抓

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两化融合发展,要求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抓平台、抓应用、抓基础,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一要同步推进制造业“双创”与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企业实践证明,工业互联网平台本质上是“双创”生态平台,是由平台建设商、解决方案提供商、开发者等多方主体构建的“双创”平台,是推动工业知识生产与扩散的“双创”平台,是推动开发者和海量用户形成双边市场的“双创”平台。推进两化融合发展,要一手抓制造业“双创”,一手抓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两手都要硬。

二要强化应用,加快培育制造业新模式新业态。通过试点示范、专项支持等手段,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推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组织管理模式创新。

三要下大功夫夯实基础,增强产业支撑服务能力。围绕自动控制和感知、工业软件、工业网络、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政策引导、试点示范、专项支持,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瓶颈,加速技术成果产业化。

来源:中国电子报